字词 | 土番社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土番社学又称“社学”。明清时在高山族村社中设立的学校。郑成功首创。郑经时,对新港、麻豆、肖垅、目加溜湾四社高山族子弟,能就乡塾读书的,免其徭役, 以示鼓励。清政府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充。雍正十二年(1734)在凤山、诸罗、彰化等县和淡水厅,共设51所社学。请汉族文人教育高山族儿童。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1890年(光绪十六年), 台湾巡抚刘铭传又设番学堂,选大嵙崁、屈尺、马武督番童二十名入学, 教授汉文、算术、普通话及台语等。两年后废。 土番社学明清时在台湾高山族村社设立的学校。明清之际,郑成功父子曾相继在台湾的新港、麻豆等高山族村社初设乡塾,鼓励高山族子弟入学就读。康熙朝统一台湾后,得以逐渐发展和普及。康熙三十四年(1695),台湾知府靳治扬派人至台湾、凤山二县部分高山族村社设立学校,专门聘请“熟文理”、“通番语”的汉人教授“番童”儒家经典,名为“社师”。此后有不少驻台官员也致力于高山族“教化”,一再鼓励高山族的子弟入学。至雍正十二年(1734),在高山族所谓“熟番”地区共设学校51所。光绪十六年(1890),台湾巡抚刘铭传还专门设立“番学堂”。使清代有不少高山族人不仅能手书汉文,而且熟背四书五经古籍,促进了高山族文化的发展。 土番社学清代台湾对高山族儿童进行教育的学校。1695年台湾知府靳治扬首创。此后,历任台湾地方官员对社学极为关注,社学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至乾隆年间,全台湾有社学50余所。就学的高山族儿童中不少人能背诵四书,读中国古籍。光绪初年,台湾地方政府编写了《训番俚言》作为课本,确立“生番教育宗旨”为社学教育方针。社学对台湾高山族人民接受先进文化起了良好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