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钼soil molybdenum土壤中各种形态钼元素的含量之和。钼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因钼是固氮酶的成分,从而成为生物固氮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并且钼也是硝酸还原酶的成分。硝酸还原酶促使硝态氮转化为铵态氮而参与氮的代谢。 来源 土壤中的钼主要来自辉钼矿以及次生钼酸盐(钼酸钙、钼酸铁、钼酸锌)等含钼矿物。此外,硅酸岩晶格中以及土壤的铁锰结核中也含有一部分钼。含钼矿物风化时,在pH值在5~6之间主要以钼酸根(MoO2-4)释放出来。pH值更低时,则以HMoO-4离子释放出来。含钼离子大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有多量铁、钙等阳离子存在时也可能形成沉淀。 含量 钼是土壤中含量最低的一个微量营养元素。有些国家土壤中的钼含量为0.5~5微克/克,平均含量为2.3微克/克,稍低于地球岩石的钼含量(2.5~15微克/克)。中国土壤的钼含量为0.1~6微克/克,平均含量为1.7微克/克,绝大多数土壤的钼含量变动于较小的范围里。 土壤钼含量与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有关。在生物积累较强的森林土、草甸土、黑钙土中钼含量较高,而在生物活性低的土壤中钼含量较低。在红壤的成土过程中钼有富化现象。就成土母质而论,酸性火成岩中钼的含量较高,沉积岩以页岩含钼最多,碳酸盐岩含钼最少。黄土母质的各种矿物中含钼很少;由它所发育的土壤钼含量也较低;黄河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也有类似情况。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因而存在着面积很大的缺钼土区,但导致缺钼的原因不同。 有效性 植物能吸收的钼主要为交换态钼,即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钼酸根(MoO2-4)。这些钼酸根与粘土矿物和含水氧化物的OH-基相交换。土壤交换态钼含量极低,一般在0.1微克/克左右。酸性土壤中交换态钼很少,石灰性土壤中则较多。植物缺钼因而多发生在酸性土壤上。提取土壤中有效态钼常用草酸—草酸铵溶液(pH值=3.3)。除交换态钼外,部分铁锰结核中的钼也被提取出来。用上述溶液作为提取剂时,豆科植物缺钼临界含量为0.15微克/克;有效态钼低于0.15微克/克时为缺钼,对钼肥可能有反应;低于0.10微克/克时,为严重缺钼,对钼肥反应最敏感。禾本科植物对土壤缺钼不敏感。 影响土壤钼的有效性的因子有土壤类型、成土母质、酸碱度、水分、有机质含量、吸附固定等。 土壤钼的有效性与土壤的全钼含量间没有显著的关系。生物积累较强的森林土壤、草甸土和黑钙土不但钼含量高,并且有效性也较高;黄土母质发育的各种土壤,全钼和有效态钼含量都很低;而酸性土壤全钼含量虽高,但有效态钼含量较低。 土壤钼的有效性随土壤pH值上升而增大,反之则降低。缺钼多发生在酸性土壤上。在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有助于提高钼的有效性,改善钼的供给。 土壤在湿润条件下钼的有效性提高。水稻土的有效态钼含量较高。一方面是由于渍水使pH值上升,另一方面也由于氧化铁、锰被还原而释放出钼。排水不良的土壤会发生因有效态钼过多而引起的毒害。 钼的有效性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多而升高。但在有机质含量过高的沼泽土和泥炭土中,由于腐殖质对钼的还原作用以及与之形成难溶的化合物而使钼的有效性大为降低。 粘土矿物以及铁、铝、锰的氧化物都能够吸附和固定钼,而且氧化铁对钼的吸附高于粘土矿物。含铁结核和铁盘层的酸性土壤多为缺钼土壤,大部分钼都被固定在铁结核和铁盘层中。 在缺钼土壤上施用钼肥是提高豆科植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