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温度turang wendusoil temperature土壤温度(地温)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土壤的形成。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如微生物活动所引起的生物化学过程和非生命的化学过程,都受土壤温度的影响。土壤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有以下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土壤温度越高,作物的生长发育越快。一年内某时段出现低温或高温,常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作物的种子必须在适宜的土壤温度范围内才萌发。一般耐寒的谷类作物,种子萌发的平均土温为1~5℃;喜温作物为8~10℃。与气温相比,对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影响,土壤温度要直接得多。但是,土壤温度随地形、土壤水分、耕作条件、天气及作物覆盖等影响而变化。 一般作物的根系在土壤温度2~4℃时开始生长,在10℃以上根系生长比较活跃,超过35℃时根系生长受到阻碍。冬麦在12~16℃时生长良好,玉米、棉花等为25℃左右,豆科作物的根系在22~26℃生长良好;马铃薯块茎成熟期30天内, 15~27℃是块茎形成的最适土壤温度。过高的土壤温度使植物根系组织常加速成熟,根系木质化的部位几乎达到根尖,降低了根表面的吸收效率。土壤温度低,作物根系吸水缓慢, 当气候条件适于蒸腾时,植株地上部分常呈现脱水或缺水。土壤温度过低,常使冬作物的分蘖节或根系产生冻害,强低温延续的时间长短和降温及冻融的速度都影响到冻害的程度。 土壤温度影响作物的生理过程。在0~40℃之间,细胞质的流动随升温而加速。在20~30℃的范围内,温度升高能促进有机质的输送。温度过低,影响营养物质的输送率,阻碍作物生长。在0~35℃范围内,温度升高能促进呼吸,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小,所以低温有利于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积累。适宜的土壤温度还能促进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春小麦苗期,地上部分生长最适宜的土壤温度为20~24℃,后期为12~16℃,8℃以下或32℃以上很少抽穗;冬小麦生长适宜的土壤温度要低一些, 24℃以上能抽穗,但不能成熟。 间接影响 土壤温度影响环境条件中的其他因子,从而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温度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极其明显。大多数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要求有15~45℃的温度条件。超出这个范围(过低或过高),微生物的活动就会受到抑制。土温对土壤的腐殖化过程、矿质化过程以及植物的养分供应等都有很大意义。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也受土温的影响,南方高温地区,有机质分解快;北方温寒地区,则分解慢,土壤中的养料和碳的周转期远比南方要长。所以在高温的南方应加强有机质的累积,而在较寒冷的北方则应侧重于加速有机质的分解,以释放养分。 土壤水(溶液)的移动,土壤水存在的形态以及土壤气体的交换等都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土壤温度越高, 土壤水的移动越频繁,土壤中的气态水就较多;土壤温度低时, 土壤水的移动近于停止。土壤水常转化为固态水。 作物在一定的生育阶段, 适应不了过高的土壤温度, 需要降低土壤温度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北方地区, 气候寒冷, 土壤温度低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矛盾, 采取垄作, 可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和减少反射。垄作的昼夜平均土壤温度可高于平作; 深耕松土, 增加土壤中的孔隙, 改善土壤底层的通气透水状况,也可提高土壤的吸热和增温、保温能力; 适时、适量进行冬灌, 使土壤含水量大, 散热缓慢, 土壤温度变化比干燥土壤缓慢, 可保护冬作物安全越冬。 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又称土壤热状况。土壤的冷热程度及热流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各种生命活动都要受热能控制,如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发育、微生物繁殖都要求在一定土壤温度范围内进行。土壤中的一切物理、化学过程变化都与土壤温度有关,故土壤温度是土壤物理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土壤热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有日变化与季节性变化,土壤温度也随之变化,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的不同也使土壤热状况变化多端。 土壤温度见“气象学”中的“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地面以下土壤中的温度。详“地温”。 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