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措施经济效果评价evaluation of economic effect for land improvment measures从取得的有用效果和投入的劳动耗费相互间的数量关系,对土壤改良的不同技术措施所作的比较、分析和选优。 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类型地区的土壤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障碍因素,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业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土壤免受破坏和退化,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良土壤。改良土壤的主要措施有:❶水利改良,包括灌溉、排水、冲洗、放淤、修筑梯田、保持水土等措施。 ❷林草改良,是通过种草、种树等生物措施来改善和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 ❸农业改良,是运用各种农业耕作技术措施对土壤进行边改良边利用。如根据土壤条件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轮作形式、耕作栽培措施、灌溉制度等。同时,还采用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实行秸秆还田、利用植物残体和枯枝落叶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等成本低又简便易行的措施。在进行土壤改良过程中,以上措施若能有针对性地加以科学的组合或综合使用,其效果更好。 评价土壤改良措施的经济效果要考虑以下特点:❶综合性和复杂性。土壤是受自然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时间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其形成时间长,组成成分复杂(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土壤空气和微生物等),土壤改良措施必须遵循其发生、发展规律,方能取得改良效果。 ❷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如水利改良土壤技术措施往往需要按流域进行规划实施,才能得到根本治理并取得效果。 ❸后续效果期长。土壤改良措施一旦实施,其有用效果期少则几年,多则数十年。水利改良土壤和林草改良土壤都具有这个特点。 由于土壤改良措施不同,其评价方法亦各异。水利改良土壤和林草改良土壤措施的评价,可按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效果评价方法和指标进行。在工程技术指标组中有:❶农业基本建设工程完成量,如治理面积、土方工程量、修建堤坝沟渠长度、植树面积和株数等; ❷建设工程质量合格率; ❸基期与报告期改造治理面积变化率; ❹基期与报告期灾情及其变化程度; ❺基期与报告期土壤肥力变化情况; ❻基期与报告期林地面积及覆盖率; ❼基期与报告期的现代技术装备程度变化率。在生产效果指标组中包括:❶其主要农作物单产和总产量的变化和增长速度; ❷农业总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❸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 ❹主要农产品商品量和商品率; ❺人均农业总收入与纯收入; ❻农业结构的变化。在经济效果指标组中有:❶投资回收期; ❷追加投资回收期; ❸年计算费用指标; ❹单位投资农产品增长量; ❺现值回收期; ❻净现值(NPV); ❼收益费用比(B/C); ❽内部收益率(IRR)。这一组是主体指标,它反映农业扩大再生产中所增加的劳动耗费与所增加的有用效果之间的比例关系。属于基本建设性质的土壤改良措施投资效果的评价,可以分为事前、中间和事后评价。事前评价,主要是可行性研究。目的是防止项目盲目开工,使投资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中间评价是为了监测基本建设项目的技术和生产效果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设计方案,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基本建设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后,对其效果所进行的鉴定和评价,即为事后评价。事前评价、中间评价和事后评价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个环节都不能忽略,而事前评价比事后评价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