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soil microorganisms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总称。数量众多,种类复杂,与土壤肥力的变化、营养元素的循环、土传性病害的发生及土壤的净化均有密切关系。 表层土壤含有机质较多,透气性好,水分适宜,根系旺盛,所含微生物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比深层土内多(见根际微生物),且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土壤中绝大部分微生物为腐生菌或兼性腐生菌,有机质是它们必不可少的碳源和能源,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为它们的活动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除腐生菌外,土壤中还有一类不需要有机质的化能自养细菌,如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它们在营养元素的转化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见硝化细菌、硫化细菌)。根瘤菌、固氮菌等固氮微生物是土壤中极为重要的微生物类群,它们的活动不断丰富着土壤中的氮素(见固氮细菌)。 细菌 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90%,主要是能分解各种有机质的种类,数量大,1克肥沃表土中的细菌可高达1亿,一般约2~3千万。菌体小,代谢强,繁殖快,与土壤接触面大,是土壤中最活跃的因素。细菌按其来源不同,可分土生和外来两种类型。土生性细菌长期生活在土壤中,对土壤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外来性细菌是随污水、淤泥、带菌的动植物组织和人畜粪便等进入土壤,它们在土壤中可持续一定时间,并作短期的生长繁殖,但由于适应性和竞争性差,一般不能持续发展。 细菌繁殖快,在合适的条件下,很多细菌的世代时间均不到一小时,这种高生长速率使它们具有很强的竞争性,有两点好处: ❶与其他类群微生物争夺养分时占有优势; ❷生长速率高,产生遗传重组的机会多,可使细菌群体获得最高程度的基因型顺应性,更好地适应土壤环境的变化。常见属有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产碱杆菌属(Acaligene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微球菌属(Micrococcus)。 蓝细菌 光合微生物,能进行光合无机营养。土壤是蓝细菌的主要生活场所之一。蓝细菌适宜中性或微碱性的环境,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也能生长。它们生活在土壤表面时,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有些种类还能进行固氮作用; 生活在土壤里面主要是表土层中,这时它们或进行有机营养,或处于休眠状态。土壤中常见的蓝细菌有: 胶球蓝细菌属 (Gloeocapsa)、鱼腥蓝细菌属(Anabaena)、念珠蓝细菌属(Nostoc)、管鞘蓝细菌属(Aulosira)、柱孢蓝细菌属(Cylindrospermum)等。 放线菌 数量仅次于细菌,积极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在肥沃的土壤中数量较大。常见的有链霉菌属、诺卡氏菌属和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真菌 土壤中常见的丝状微生物,数量少于细菌和放线菌,但从生物量上估算,它们却占第一位。因此可以肯定它们在土壤物质代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森林土壤和酸性土壤中,真菌常是占优势或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 真菌能利用的碳源十分广泛,包括单糖、双糖、有机酸、淀粉、果胶、半纤维素、脂肪、纤维素、木质素等。随着植物残茬、绿肥或堆厩肥的翻入土壤,真菌的数量迅速增加。真菌的区系组成亦随着有机质的分解进而演替,植物残体分解的初期以利用简单含碳化合物的真菌为主,它们大多是快生的卵菌和接合菌;继而是以能分解利用纤维素及其初步分解产物的真菌为主,大多数为子囊菌和半知菌。最后是以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真菌为主,它们多为担子菌。这种演替过程的划分是以降解不同碳素化合物的能力为依据,并非在某一阶段仅有某些种类的真菌出现。由于互利共栖和偏利共栖关系的存在,当纤维素等复杂有机物降解时,能利用其降解产物的真菌亦大量增加。所以,不同类群的真菌实际上是多相混杂地存在,不过不同阶段相应类群的数量有些差异罢了。 土壤中常见的真菌属有: 青霉(Penicillium)、曲霉(Aspergillus)、镰孢霉(Fusarium)、木霉(Tricho-derma)、交链孢霉(Alternaria)、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枝孢霉(Cladosporium)等属。 土壤藻类 土壤生物的先行者,对土壤的形成和熟化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凭借光能自养的能力,成为矿质土壤上最早的有机物质制造者之一。荒地土壤和干燥的沙漠土壤的腐殖质多来源于土壤藻类。它们的生长和代谢能导致土壤中矿质成分的改变; 分泌的粘液可促使土壤微粒相互粘结,改善土壤结构; 当它们在土壤上铺开来形成一薄层时,可阻止或减轻土壤侵蚀; 土壤藻类常向周围分泌一些可以起到生长素或抗生素作用的代谢产物,这些物质能促进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例如绿球藻、小球藻、粘梭藻等可分泌出硫胺素促进细菌和真菌生长。 土壤藻类主要生长在土壤的表层,广泛见到的种类有衣藻(Chlamydomonas)、原球藻(Protococcus)、小球藻(Chlorella)、丝藻(Ulothrix)、双星藻(Zygne-ma)、栅藻(Scenedesmus)、链丝藻(Hormidium)和某些硅藻。 原生动物 土壤中广泛存在,除植物性鞭毛虫外,大多数原生动物均靠现成的有机物为生,它们摄取或吞食有机物质,捕食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最喜欢捕食的是无芽孢杆菌、球菌和酵母菌。在肥沃的土壤中或施用了大量有机肥料的土壤中,由于细菌数量多,原生动物的数量亦随之增多,每克干土中最高数可达100万个,贫瘠的土壤中,每克干土仅有几十个。由此可以推断,对于原生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来说,在诸生态因子中,食物因子最为重要。 由于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作用影响到细菌的数量,因此一般认为,原生动物只起有害作用。但现在有些实验证明原生动物的某些代谢产物可以促进细菌的生物活性,如将圆褐固氮菌与变形虫 (Amoebali-max)或纤毛虫(Colpoda maupasi)混合培养时,能固定更多的氮素。同时原生动物亦参与土壤中有机残体的分解,有助于营养元素的转化,所以对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也要一分为二。 土壤中常见的原生动物有鞭毛虫纲的波多虫属(Bodo)、波多滴虫属(Cevcobodo)、普通滴虫属(Mo-nas)、四鞭毛虫属(Tetramitus)等; 有肉足虫纲的变形虫属(Amoeba)、纳氏虫属(Naegleria)、表壳虫属(Arcella)、沙壳虫属(Diffugia)、鳞壳虫属(Euglypha)等; 有纤毛虫纲的豆形虫属 (Colpidium)、肾形虫属(Colpoda)、科口虫属(Euchelys)、兴毛虫属(Oxytri-cha)、钟虫属(Vorticella)等。 土壤微生物soil microorganisms在土壤中生活的细菌(包括蓝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总称。它们的活动与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每克农田土壤含有几亿至几十亿个微生物,聚居于土壤中的大量微生物,不停地生长、繁殖和消亡,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其代谢活动不仅影响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而且推动了土壤肥力的发展和植物营养元素的转化过程。有些土壤微生物还是人类或动、植物的病原体。土壤微生物按其区系的稳定性分为土著性和发酵性两大类。前者数量比较稳定,不受加入土壤的新鲜有机质影响;后者数量波动较大,受加入的有机质影响。在一定生态环境中,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当新鲜有机质存在时,发酵性土壤微生物会暴发性地旺盛发育,随着新鲜有机质的逐步消失,土著性土壤微生物又占优势。各种土壤微生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并且形成错综复杂的群社关系。它们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既有协同联合,又有颉颃排斥。了解各种土壤微生物的特性、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有助于通过各种技术措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有益活动和控制其有害作用,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 土壤微生物栖居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5大类群。细菌个体直径0.5~2 μm,长约1~8 μm,约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放线菌个体直径0.2~2 μm,约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5%~20%;真菌和藻类细胞直径约3~50 μm。原生动物个体形体从几微米到1 mm左右,分鞭毛虫、根足虫、纤毛虫3类。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turang weishengwu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的总称。它们各有不同的生活习性,适应不同的土壤环境而生长繁殖,通常每克土中生存着几千万至几十亿个微生物。它们的种类及数量,随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酸碱度、温度、湿度及通气状况等的变化而有显著差异。各类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不同,在土壤中进行着各有特点的生命活动,如氨化、硝化、反硝化、固氮、硫化和纤维素分解等作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有些种类则是作物病害的病原。通过各种农业措施,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有益作用。 ☚ 土壤水 土壤的水分、空气和热量 ☛ 土壤微生物指生活在和可以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某些种类对土壤养分的转化有积极作用,某些则是植物的病原物。参见“生物”中的“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生活在士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每克土壤中含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有本质上的联系。一方面,有机物经微生物的作用腐烂分解成能为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机养料; 另一方面,岩石矿物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植物可吸收的溶解状态的无机化合物。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生理作用不同,在土壤中进行着与肥力有关的生命活动,如氨化、硝化、反硝化、固氮、硫化和纤维素分解等作用。有些土壤微生物则是植物病害的病原。 ☚ 农业微生物资源 食用菌 ☛ 00000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