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布
[冀州]厥
①土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兖州]厥土黑坟,厥草惟鲧,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青州]厥土白坟,海淀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徐州]厥土赤埴坟,草木渐苞。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扬州]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荆州]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上。
《尚书·禹贡》
[注]①厥:即其字。《史记·夏本纪》作“其”。
【评】《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记载土壤地理分布的著作。书中采用的土壤颜色和土壤质地相配合命名的原则直到今天仍在应用。
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土。凡彼草土,有十二衰,各有所归。
《管子·地员》
【评】已提出土壤随地形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
土壤分布soil distribution
土壤类型分布随地理位置、地形高度变化而呈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土壤类型的分布,既与生物气候地带性条件相吻合,表现为广域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又受地域性、局部性的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地域分布和微域分布,并分别称之为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❶土壤水平分布。指土壤类型的分布与演替同地理位置(纬度、经度)的变化相一致的现象。
❷土壤垂直分布。指山地土壤类型的分布与演替同海拔高度的变化相一致的现象。
❸土壤地域分布。包括土壤中域分布和微域分布。土壤中域分布是指中地形范围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按其发生演变方向呈有规律地更替的现象。微域分布则主要是因小地形的变化以及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差异,而呈现的土壤分类基层单元的分布。如华北平原,土壤地域性分布在不同土壤地带呈现不同的特征。
土壤分布
土壤分布turɑnɡ fenbu
境内北山以北属黑垆土带,北山以南属褐土带,占有褐土带和黑垆土带两个水平土壤带。其中,黑垆土带带幅宽于褐土带,长度短于褐土带。褐土带主要由渭河冲积平原、渭北黄土台原组成。主要分布于武功县、兴平市、秦都区、渭城区、泾阳县、三原县、礼泉县、乾县等,地势开阔平坦。黑垆土带由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组成,残原与梁谷相间,主要分布于淳化县、永寿县、旬邑县、彬县、长武县等。其中马栏山地是境内最高峰石门山(1855.3米)所在地。境内山地海拔较低,除最高点石门山外,其次是北仲山(1599.2米)、五峰山(1467.0米)、嵯峨山(1422.7米)、笔架山(1271.0米)等,其余多在1000米以下,因而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不明显,垂直地带谱也很简单,一般只能划分出两个垂直带,如五峰山的基带土壤是粘黑垆土,上升到100米以上是普通褐土,阴坡出现淋溶褐土。1000米以下的山地分不出土壤垂直带谱。境内土石山丘陵地,主要分布着褐土。这些土石山地包括东北部的马栏山地、永寿梁丘陵地、北山山地,海拔1200米~1800米。母质为砂页岩风化残积—坡积物与黄土,植被为次生的辽东栎、白桦、槲栎、山杨林,林下多胡枝子、虎榛子、胡颓子、绣线菊、狼牙刺、披针苔、大油芒、铁杆蒿等灌丛草类,生长稀疏,郁闭度在0.8以下,褐土多呈黄土型。阴坡温差大,植被郁闭度较大,形成淋溶褐土。阳坡干燥、植被差,土壤侵蚀强烈,多石灰性褐土,有些山坡石灰结核(料姜石)遍布山坡,砂页岩风化残积—坡积物上,形成石渣性褐土。土壤的区域性组合规律为梁状丘陵沟壑区多树枝状和条带状,土石山区多为云磐状,渭河平原区多阶梯式条带状。
土壤分布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地形复杂,成土母质类型多样。因而,土壤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南北土壤类型兼有。既有水平地带分布的差异,也有山地垂直带谱的变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和中域、微域土壤分布的特点。
水平分布 淮北平原土壤主要是半水成土,局部石灰丘陵分布的是石灰(岩)土,少数酸性结晶岩与页岩残丘上多分布石质土与粗骨土。黄褐土多分布在一些残留阶地和河岸自然堤上;潮土分布在淮北北部黄泛冲积平原,沿淮及其支流两岸的泛滥带上;砂姜黑土则分布在河间平原上。由于地面的微度起伏,草甸化、潜育化程度的强弱也有区别,在较低洼处,多出现黑姜土;在较高处因潜育化程度弱,多发育成黄姜土;在微倾斜地上,有漂洗现象,故发育成白姜土。受黄泛影响地区,则出现淤黑姜土。在排水条件较好,地形较高处,则发育成黄褐土(潮马肝土)。
江淮丘陵岗地主要是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和在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褐土。在该区东部是多种母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及水稻土。
沿江多是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以及各种类型的水稻土。在沿江二、三级阶地上,多出现在下蜀黄土上发育的黄褐土和第四纪红土上发育的棕红壤。长江以北黄褐土居多,以南则以棕红壤较普遍。
皖南丘陵山地属北亚热向中亚热过渡地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和红壤,还有经人工培育的各种类型水稻土。紫色土和石灰(岩)土则镶嵌在这些土壤的分布区中。紫色土集中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外围和皖南休屯盆地边缘的丘岗地带。
垂直分布 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是指随着山体的增高,气温、植被相应地发生变化,土壤类型也随之变化的规律。一般说来,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分布也愈明显,带谱结构也愈完整。
大别山区位于安徽西部,地处北亚热带,北部向暖温带过渡,西南部又具有中亚热带的气候特征,因此,山体南北坡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在山体南坡的东部和东北部山麓,即在桐城县范岗到潜山猪头尖至岳西黄梅尖一线以北,基带土壤是黄棕壤,400—800米为暗黄棕壤,800米以上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在南坡山麓的南面,即在桐城县范岗到岳西黄梅尖一线以南,由东北向南,海拔50—200米基带土壤黄红壤,200(250)—450(500)米为黄棕壤,450(500)—900(1000)米为暗黄棕壤,1000米以上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在山体北坡,基带土壤是黄棕壤,向上依次是暗黄棕壤、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北坡各类土壤分布的上下限都比南坡低,海拔350米以下为黄棕壤,350—800(850)米为暗黄棕壤,800(850)米以上为酸性棕壤。暗黄棕壤和酸性棕壤的上下限要比南坡低100米左右。山地草甸土多出现在山顶平台和山地的鞍形部位上。
皖南山区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间盆地面积也较大。基带土壤为红壤(黄红壤),向上依次为黄壤→暗黄棕壤→山地草甸土→酸性棕壤,山顶平台湿度大的地方,山地草甸土和暗黄棕壤呈复区分布,酸性棕壤多出现在1600米以上的中山上部,黄壤多分布于南部水湿条件较好处,即在日照少、湿度大、有茂密植被条件下发育而成。各类土壤分布的上下限也有一定的变幅和镶嵌现象,南北坡同一类土壤的分布上下限也会相差100米左右,一般是南高北低,有一定的规律性。
区域分布 土壤区域分布是由地形、成土母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等作用引起的土壤在地域上的变化。
淮北黄泛冲积平原位于淮北北部,包括砀山、萧县西部以及宿县、灵璧、泗县、淮北市的汴堤以北地区,毫州市、界首市、太和县、阜阳市和涡阳县一线以北,由于黄泛时,泛流紊乱,沉积无序,在主流区形成较高的高滩地,质地较粗。在主流线两旁,随距离渐远,则演变成不同质地的砂壤土→壤土→粘壤土→粘土。在废黄河高滩地上土壤以主流线为轴心,由近至远,分别为砂土→两合土→淤土。在黄河故道的两侧背河洼地上,则有盐化和碱化潮土出现。
淮北河间平原,包括宿州、阜阳两地区及蚌埠市、淮北市所属20多个县、市,是淮北平原最大的地区,地处淮北各河流的低洼地带,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如受黄泛沉积影响则形成异源母质过渡类型淤黑土,土壤分布的规律表现为黄姜土→青白土→黑姜土→淤黑姜土。
沿淮湾地区包括淮南、淮北、沿淮岗湾地区,呈带状分布于淮河两岸,主要地貌类型是河漫滩、河口洼地以及沿淮的自然堤,海拔在20—24米,分布范围一般离淮河两岸20公里左右。由于母质来源不同,可分黄泛沉积物与淮泛沉积物两种。黄泛在颍上垂岗集以下为主,淮泛则在垂岗集以上为多。受黄泛区主流线偏移的影响,潮土分布往往不对称,凸岸滩地上分布为砂土,离河流较远处为两合土、淤土;凹岸滩地以侵蚀为主,砂土带较窄。防洪堤内侧多为淤土和两合土。河堤决口处,多形成扇形或带状的砂土带。
江淮丘岗地区主要土壤类型是黄褐土和黄棕壤。在中部岗地上,岗、塝、冲地貌发育明显,土壤分布类型也随之变化。一般高岗分布着以旱作为主的马肝土;平岗水份状况较好,但部位相对较高,同时微倾斜,有不同程度的侧渗与漂洗,粘粒流失,粉砂含量增高,多形成白土和澄白土田。高塝水份状况较差,多发育成黄白土。冲田水文状况较好,多发育成瘦马肝土。冲底低洼处积水难排的地方,则发育成青马肝田。江淮东部的丘岗土壤,因母质种类繁多,岩性复杂,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组合。丘陵上中部岩石裸露较多,多形成粗骨土、石质土以及黄棕性土;同时也零星分布着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紫色土。在丘陵下部,土层一般较厚,有棕色石灰土、紫色土、硅铝质黄棕壤、硅铁质黄棕壤、铁质黄棕壤。丘陵间的波状起伏地,多为粘盘黄褐土、黄白土。冲沟水份状况相对较好,多形成渗马肝土田和渗黄白土田。
沿江地区地貌特征为一级阶地和冲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10米左右,尤其是东北部的水网平原,沟塘交错,地势更低,海拔多在10米以下。受流水作用的影响,土壤质地由河床向河漫滩边缘逐步由粗变细。在河漫滩上,以粗砂为主;河漫滩外侧,受江水漫淹,以石灰性砂土居多。一级阶地,土壤以石灰性砂泥田或潮砂泥田居多;离河床较远地区则发育着石灰性泥骨田与潮泥骨田。在河道两侧的砂滩地上,则为石灰性砂土或麻砂土;离河道较远的平原,主要是潮砂土田、潮砂泥田或石灰性砂土田与石灰性砂泥田,以及潮泥骨田或石灰性泥骨田。圩田土壤多为青潮砂泥田或青丝泥田,以及烂泥田。沿江二、三级阶地上,还有一部份第四纪红土和下蜀黄土母质,江北以下蜀黄土母质为多,江南则以第四纪红土为主,多发育成马肝土田或棕红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