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土地资源的分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土地资源的分类

土地资源的分类

这次调查,按国家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进行,统一了分类标准与调查方法,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全部土地资源主要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等8个一级类型,以下再细分为46个二级类型。据调查、测算,在安徽全部国土面积中,耕地占42.40%,园地占1.85%,林地占21.10%,牧草地占3.3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9.30%,交通用地占2.57%,水域占12.63%,未利用土地占6.85%。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和建设,各类土地面积及比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耕地 据统计资料,全省耕地面积1949年为7638万亩,以1954年最大,达8842万亩。由于工业、交通、城镇建设等事业的发展,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1963年耕地面积减少到7328万亩。以后全省虽大量垦荒,但耕地面积仍以年平均0.4%的速度递减,至1990年末,各地上报耕地面积数为6548万亩。耕地分布上,淮北地区占全省的43.8%,江淮地区占28.6%,沿江地区占17.6%,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分别占3.6%和6.4%。
在耕地统计上报面积中,水田2772万亩,占耕地的42.3%,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旱地3776亩,占57.7%。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为3950万亩,占耕地的55%;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307万千瓦,农村年用电量23.56万千瓦小时,化肥年施用量(折纯)144.54万吨。耕地质量和耕地生产率都有明显提高。1970年每亩耕地产出60元;1990年每亩产出373元;1970耕地亩产粮食210公斤,1990年亩产提高到472公斤。20年间,每亩耕地产出增长好几倍,粮食亩产翻了一番多。由于经济作物比重的增加,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每亩产出的种植业产值增长近3倍。沿江平原粮食耕地年亩产水平最高,约在400~550公斤之间;淮河平原在350公斤左右;江淮分水岭两侧岗地和两大山区山地外围地带,亩产水平在300—400公斤之间;山区耕地面积小,亩产在300公斤左右。
耕地开发潜力很大。全省耕地复种指数在186%上下,可推行粮、经、菜、饲相结合的多种类型多熟制,复种指数可再提高4—8个百分点;据“四低”、“四荒”资源调查,全省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82.9%,其中低产田与中产田分别为42.0%、40.9%,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分批分期地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与开发;继续合理增加物质投入和科技投入,按高产、优质、高效的需求组织生产,使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有新的提高;积极推行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滥占乱用耕地现象,切实防止耕地污染,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园地 全省茶园、桑园、果园总面积388万亩,比1980年的214万亩增加174万亩,约为1970年93万亩的4倍。在园地中,茶182.2万亩,占47.0%,其中采摘茶园174.4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95.7%。皖南山区面积大,共117.1万亩,大别山区28.1万亩,沿江丘陵平原25.1万亩;桑园60.5万亩,占15.6%,其中采摘桑园32.2万亩,占桑园总面积的53.2%,也以皖南山区为多;果园145.3万亩,占37.4%,其中采摘果园65.3万亩,占果园总面积的44.9%,淮北平原面积最大,共45.3万亩,江淮、沿江一带11.1万亩,两大山区共8.9万亩。
全省采摘茶园平均亩产干茶25.6公斤,产量较低,其中低于35公斤的低产茶园达120.1万亩,占采摘茶园2/3以上。全省采摘桑园平均亩产鲜茧39.8公斤,其中低于33公斤的低产桑园9.7万亩,占采摘桑园的30%。全省采摘果园平均亩产水果425公斤,其中低于250公斤的低产果园25.2万亩,占采摘果园的40%。全省低产园面积共155.0万亩,占采摘园地的56.6%。要以“三改”(改良土壤、改善灌溉条件、改良品种结构)为重点,推广先进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加强综合管理,实现高产稳产高效益。
林地 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共4426万亩,不包括尚未造林的宜林荒山荒坡。在林地中,有林地面积为3314万亩。在1978—1988年间,每年增加有林地近100万亩。在有林地中,用材林占59%、经济林占14%、竹林占8%、防护林占17%、薪炭林及其他林种占2%。疏林地面积为454.2万亩。
全省低产林面积为590.3万亩,占有林地的15.8%;其中人工营造的低产用材林417.5万亩,占人工营造用材林的22.5%;人工营造的低产经济林59.8万亩,占人工营造经济林的10.1%。六安地区低产林面积大,占全省总量的26.1%,安庆市、宣城地区分别为20.0%和13.3%,阜阳、滁县地区各占10%左右。
近几年,林地面积增长较快,林木覆盖率与蓄积量有所提高。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绿化造林成果,及时进行采伐迹地的更新造林,积极开展低产林、灌木林和疏林地改造,搞好林木保护和培育工作,努力发展林木综合利用,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使林地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发挥。
牧草地 共692万亩,分三类:一是改良草地,即采用灌溉、排水、施肥、松耙、补植等措施进行改良用于放牧的草地,有42万亩;二是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约4万多亩;这两类牧草地已在滁县、宣城地区试种,面积很小。三是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牧草或割草的天然草地。据草场资源调查,全省成片面积有956.4万亩,但其中有一部分疏林草地和灌木草地应划入林地的范畴,天然草地实际面积约645万多亩,这部分草山草坡一般被视为荒山,除有的用于放牧外,相当一部分用于割草提供造纸原料。通过人工造林或封山育林,天然草地面积不断缩小。
水域 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河流、湖泊、坑塘等水面,以及洪水位至常水位之间的滩地、苇地等。全省水域面积2648万亩,其中水面总面积1800万亩,在水面面积中,大、小湖泊500多个,水面713万亩,占总水面的40%;大、小水库5300余座,水面181万亩,占10%;坑塘水面384万亩,占21%;江河水面522万亩,占29%,以黄金水道著称的长江在我省境内水面约150万亩,淮河水面约75万亩。
水面和滩地的主要功能是行洪、蓄水,用于供水、排灌和航运,同时,又是发展水产业的重要场所。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全省可养殖水面881.2万亩,占总水面的55.6%,以湖泊、池塘为主,分别为348.4万亩和297.7万亩,水库126.2万亩,河沟108.9万亩。在可养殖水面中,已养殖水面为591万亩,利用率为67.1%,池塘面积大,已养殖238.6万亩,占已养水面的40%,利用率达80%;湖泊、水库已养殖面积分别为166.1万亩和109.0万亩,已养殖河沟77.3万亩。据统计,1986—1988年养殖水面平均亩产水产品28.6公斤,比1982年亩产20公斤增长43%,池塘单产最高为47.3公斤;河沟次之,为27.4公斤;湖泊、水库仅13公斤左右。低产水面比重大,全省共407.2万亩,占已养殖水面的68.9%。要针对各类水面的低产原因,采取相应的“治低”措施,湖库要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前提下,做到自然增殖和人工养殖并举;农村池塘可进行“四改”:改小塘为大塘,改浅塘为深塘,改死水塘为活水塘,改孤塘为联塘;河沟应提倡避汛养鱼,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拦网、围网和网箱养鱼,并建设一批集中连片,水系、鱼种、饲料、排灌配套的专业渔塘。全省尚有290万亩可养而未养的荒水水面,应改善基础条件抓紧开发。有一部分滩地,可以在不影响行蓄洪、正常发挥水利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季节性或长期性的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利用,要严格按照《水法》和《河道管理条例》规定,通过合理规划,经水利部门批准后实施。
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 全省调查汇总,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1949万亩,交通用地539万亩。淮北、江淮地区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2.5分左右,有的达3分地以上,开发利用有较大潜力。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城镇面积扩大很快,工矿、交通用地面积迅速增加,要加强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未利用土地 全省约有1436万亩,加上基本处于荒芜状态的天然草地,共有2081万亩。其中难以利用的裸岩石砾地、裸土地、沙地等近300万亩,田埂等350万亩,以及一部分采石山地,现有农业可利用的荒山、荒地、荒滩1183万亩。这部分农业后备资源,适宜发展粮油棉的只有40多万亩,适宜种植牧草的60万亩左右,适宜发展桑茶果的约130万亩,绝大部分适宜植树造林。近几年,各地掀起了绿化荒山荒地的热潮,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有一半左右的荒山荒地分布于沿江、江淮一带丘陵山地,人为活动频繁,植被屡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林成活率不高,保护成林难度大;山区森林是处于造砍交替的演变过程之中,在持续不断的造林、更新的同时,森林火灾、山洪冲刷、人工砍伐、盲目开垦等自然、社会因素又导致新的荒山荒地出现。因此,荒山荒坡荒地和田埂、隙地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 土地资源的普查   第二节 水资源 ☛
000000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