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土地经济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土地经济学land economics

研究土地经济关系和土地利用问题的经济学科。既研究农业土地经济问题,又研究非农业(包括城市、交通、旅游等)土地经济问题。
早在封建社会, 就有许多论及土地利用和分配的著述。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和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大量著作中,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不同立场,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历史背景条件下的土地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 如土地所有制度、租佃制度、地租、地价、地税、土地分配以及土地改革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用了大量篇幅探讨土地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往往是将土地经济问题和农民问题联系起来, 论述土地革命和农业改造等问题。土地经济问题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 是由于土地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土地具有稀缺性等特点, 使得人类必须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 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等, 是与人们的利益休戚相关的重大经济问题。
土地经济学之独立成为一门科学, 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伊利(R. T. Ely)和莫尔豪斯(E. W. Morehouse)于1924年出版《土地经济学原理》(Elements of Land Economics)。此后有关土地经济学的著作陆续出版,一些大学也陆续开设土地经济学课程,使该学科日趋成熟。晚近的著名著作有瑞纳(R.R. Renne)的《土地经济学》(1946年)、巴罗维(R. Bar-lowe)的《土地资源经济学》(1978年)和戈德伯哥(M.Goldberg)的《城市土地经济学》等。
土地经济学由初创至60年代, 其基本内容是: ❶土地利用的基本原理。包括土地报酬变动规律, 生产因素配合原则, 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利用集约度等。
❷土地利用的性质与各类土地的利用。包括土地利用的决定因素; 地区分工与区域规划; 土地利用区位的选择,各种区位论学说的分析;农业土地利用,林地利用,矿地、水面及其他土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
❸土地制度及土地经济关系的价值表现。包括地权制度,土地的租佃制度与地租,土地改革,土地金融制度,地价与地税等。
土地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❶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促使土地利用的改进,以满足客观需要,并在使用中保护土地资源;
❷为研究、建立和改变土地制度,调整人们之间的土地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分配和管理作出深入的研究,要求有关学科分工协作,从不同方面推动土地经济学的发展。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资源短缺已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因而产生了资源经济学。作为其分支的土地资源经济学也已经问世。同时,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等学科亦逐步兴起。
20世纪以来,土地经济理论对中国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30年日本河田嗣郎著《土地经济论》(李达等译)出版。同年章植著《土地经济学》出版。1937年, 卜凯主编的《中国土地利用》出版,主要是从人地关系上剖析中国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陈翰笙、钱俊瑞、孙冶方等人组成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先后发表了《东北的难民与土地问题》、《现今中国的土地问题》等论著。朱剑农于1940年撰写了《土地经济原理》一书,也持马克思主义观点。随着土地问题的突出,20世纪40年代以来土地经济学专著陆续出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张丕介著《土地经济学导论》(1944年),吴文辉著《中国土地问题及其对策》(1944年),张德粹编著的《土地经济学》(台湾1963年初版,1979年修订版)等。
中国进入50年代以来,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和城市实行土地国有化之后,认为土地制度问题已经解决,从而忽视对其研究。1980年以来,随着经济科学的恢复与发展,对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引起重视。1981年成立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先后出版了《国土经济学研究》(1982年)、《国土经济学》(1986年)等著作。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土地学会分别于1986年和1987年成立了土地经济研究会,持续开展活动。面对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土地经济问题,学术界已编著出版土地经济学,分别由周诚、张熏华、刘书楷、周治平等主编的专著, 已陆续问世。

土地经济学

研究影响土地分配的各种经济关系与土地利用的客观规律。主要从经济、社会和技术科学的角度,探讨合理配置土地生产力,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主要内容包括:1.土地的性质与分类;2.不同类型土地的利用特点与原则;3.土地管理;4.土地价值与收益。

土地经济学

研究土地利用中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土地是指地表一定地段包括地质、水文、气候、土壤、植物和一切自然资源在内的综合体。它是一切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土地经济学(Land Economics)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1) 土地的一般特性和分类。土地的特性分为自然、经济、法律、社会四类。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土地的位置不能移动,土地的肥瘦程度和位置优劣以及土地可以永续利用等特点。土地的数量是不能随意增加的,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具有相对稀缺的经济特性。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土地的利用超过了一定的适合度,会出现报酬递减的现象。土地的社会特性是指依附于土地所有权的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土地分类是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土地分类的方法很多。根据土地所有权的类型划分可以分为公有(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私有。按照土地利用的范围可以划分为城市用地、农业用地、林地、矿地和水域等。(2) 土地的利用。土地经济学就是要把一般的经济理论运用到土地利用中去。土地的类型不同,在利用上有不同的特点,如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很高,要求土地的位置相对集中,而农业生产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土地的质量对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影响很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土地的产品(包括劳务)在市场上所能取得的价格,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方向和方式。(3)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政策和法律制度。为了达到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国家要制定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的长期规划。国家一般采取经济手段、行政措施以及土地立法来保证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农业资本家为在租约期内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必然会对土地采取掠夺式的经营,从而造成对土地的滥用。
土地经济学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在我国,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体系中的边缘学科,与农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生物学等相联系;以经济学、管理学等为理论指导。它和国土经济学虽然都是以土地为研究对象的,但对土地的含义以及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有较大区别。
土地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T.伊利(Richard T. Ely) 创立的。1920年,伊利创建了“土地经济与公用事业研究”(Institute of LandEconomic and Public Affair),开始调查和研究土地经济问题。1922年他和爱德华·W.莫尔豪斯(Edwa-rd. W. Morehouse)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Elements of Land Eco-nomics》)一书,被普遍用作农业经济系教科书。在伊利之后,西方土地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发展,如在方法上由传统的定性描述转为定量分析。并利用高速度和高容量的电子计算机进行数值的综合分析。同时,土地经济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如农地利用、市地经济学、矿地经济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美国向国外学生招收农业经济研究生并设有土地经济学课程的有几十所学院和大学。当然,西方土地经济学的理论和体系,要受到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土地私有制的制约,不可能客观、全面地研究土地经济问题。
我国对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始于二十年代末。1930年,就有章植著《土地经济学》 出版。朱剑农是我国土地经济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从1945年起就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1947年出版了专著《土地经济原理》。1964年出版的《土地肥力经济原理》,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内多次再版,是我国土地经济学的代表作。
阅读书目: 《土地经济导论》张丕介著,中华书局1947年版; 《土地经济学原理》 朱剑农著,国立四川大学1947年版; 《土壤经济原理》 朱剑农著,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土地经济学原理》〔美〕伊利、莫尔豪斯著,滕维藻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LandResource Economics》〔美〕RaleignBarlow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1978; 《Land Economics》〔美〕Renne Roieand R. Leonrd A.Satier,New York,1958;《Эффекти-вность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земле-пользования》Киев “НауповаДушка”,1975. (Акад наук УССРИн-т Экономики).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