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圈地运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圈地运动

 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最为典型。从15世纪晚期开始,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贵族地主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15世纪末,由于毛纺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上涨,养羊业有利可图。于是,英国贵族地主用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同时霸占原来农民公用土地,用篱笆圈围起来做牧场。大批农民丧失了土地,到处流浪。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将这种现象比喻为“羊吃人”。那些通过圈地起家的贵族成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农民破产影响政府的税源和兵源,社会动荡,都铎王朝曾颁布《反圈地条例》,但收效不大。后又颁布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于是农民被迫到手工工场当雇佣工人,接受资本家剥削。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圈地运动

西欧从十四、十五世纪开始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相结合,以暴力野蛮剥夺农民土地的行径。英国是这一运动的典型代表。最初新贵族开始用栅栏、篱笆将农民的公有土地圈起来作为养羊的牧场。15世纪末期,随着地理的大发现和毛纺业的发展,英国成了航海和世界贸易的中心,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变为特别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资产阶级化的英国新贵族便掀起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沦为乞丐,流浪到城市。英国政府又颁布《惩治流浪汉》等血腥立法,将农民驱入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厂中去,出现莫尔所说的“羊吃人时代”。这种圈地运动在英国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期。它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形式之一,表明资本主义历史从其一开始就是一部掠夺劳动人民的罪恶史。

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

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方式之一。通过农民与土地分离,土地与资本结合,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英国历时300多年才完成这一历史过程。
圈地在13~14世纪开始,领主以逐渐侵占方式强占森林、沼泽及荒地等公有地,用栅栏、篱笆、壕沟等加以圈围,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羊毛出口的增加和毛纺织业的发展,圈地规模日益扩大。领主除继续圈占公有地,还剥夺农民的份地或收回出租给小佃户的土地,变耕地为牧场,由自己经营或出租给农业资本家。这种暴力剥夺也推及教会领地。英王为增加王室收入并摆脱对罗马教皇的依附,实行宗教改革,把约占英国土地1/3的教会领地的大部分加以没收,赐给亲信臣下或廉价出售给“乡绅”及新兴的工商业主。这些成为新贵族的土地所有者随即加入推行圈地运动的行列。其结果是许多村庄被废毁,大批农民因被剥夺土地而沦为无产者,变成雇工或流浪汉。16世纪上半叶因农民反抗的加强,英国政府被迫颁布一系列法令加以限制,圈地运动暂时有所收敛。由于市场对农畜产品需求的增加,进入17世纪后,受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及农业技术改革的推动,圈地运动重新加强。从18世纪开始,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之合法化,从而由私人暴行变成合法行动。在18世纪中期形成高潮并延续到19世纪初。据统计,从1700~1790年间被圈占的土地达322万英亩(1英亩≈0.4公顷),大约到1750年自耕农基本消失。18世纪末期,农民公有地痕迹也全部绝迹。同大土地所有制相结合的租佃农场制,最终占据统治地位,标志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已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在英国农业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圈地运动的后果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早在16世纪初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在《乌托邦》(1516)一书中曾将圈地运动比做“羊吃人”。说明这种原始积累过程带有强烈的暴力性质,是对于农民财产所有权和人身的狂暴侵夺。18世纪末英国近代农学创始人之一的扬(Arthur Young,1741~1820)在他的《政治算术》(1779)中强调在英国“没有圈地运动,就不会有好的耕作”,指出它为废除休闲制推行四圃轮作制创造了必要的前提。马克思则全面的评价说:“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的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为城市工业造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的必要供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23卷801页)。

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

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方式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中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最为典型,它历时300多年完成了这个历史过程。早在14、15世纪,随着毛纺织业的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增加,羊毛价格上涨,英国的新贵族为了发展养羊业获取暴利,便开始用篱笆、沟濠圈占农民的份地和公有地,变成自己的牧羊场,并把这些土地上的农民驱逐出去,成为流浪者或雇佣劳动者。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这种圈地运动成为政府法令准许下的“合法”行动,在英国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通过这样的暴力掠夺,既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又使土地与资本结合,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加速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为城市资本主义工业提供了大批雇佣劳动者和国内市场。

圈地运动

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现象。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形式之一。15世纪末16世纪初,佛兰德尔和英国毛纺织业迅速发展,羊毛价格上涨。为牟取暴利,新贵族开始大规模以暴力或退佃方式驱逐农民,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和公地圈起来,将之变成牧场,雇佣少量低工资的工人发展养羊业。圈地运动使农民丧失生产资料,沦为流浪者,并引发农民起义。圈地运动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结束。德国、法国、荷兰、丹麦等国也出现过类似现象。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Quandi yundong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末英国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典型方式,大致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界线,分为两个阶段,顶点在19世纪。荷、法、德等西欧国家也有类似过程。15世纪末,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和佛兰德尔的毛纺织业空前繁荣,引起羊毛价格上涨。养羊业变得有利可图,超过农业收益一倍以上,英国流行这样一句话,“羊蹄子可以把泥土变成黄金。”英国的旧贵族在玫瑰战争中互相厮杀消灭殆尽,醉心于赚取更多货币的新贵族竭力发展养羊业,他们的口号是变耕地为牧场。他们用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用栅栏、篱笆和沟渠把土地围起来作牧羊场,自己雇工经营或者租给农场主,这就是圈地运动。圈地最先从商品关系比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最初圈占森林、牧场、荒地、池沼等公有地,后来殃及农民的耕地,强行拆除或放火烧掉农民的小屋,逼得他们家破人亡,以致有些地方仅剩下地主的房屋。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他的《乌托邦》一书里痛斥为“羊吃人”。著名哲学家法兰西斯·培根,在他著的《亨利七世的朝代》中也写道:1489年圈地更加习以为常了,以前由多数人及其家族耕作的耕地,转化为少数人照管的牧场;大部分小农生活所赖的各种租地,都转化为封建主的庄园了。政府考虑到流浪者太多影响治安,多次限制圈地。然而到1533年有的牧主竟养羊24000头,远远超过限额。16世纪30年代亨利八世推行的宗教改革,把圈地运动推向第一个高潮,他下令没收3000多座寺院的土地和财产,然后分光卖净,不是送给贪得无厌的宠臣,就是廉价卖给投机的农场主和市民。这些人同样赶走农民,把耕地合并起来经营养羊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国会通过几百项“剥夺人民的法令”,即“公有地圈围法”,送给地主几十万亩公有地。19世纪初更有所谓“清扫领地”,即动员军队强行拆毁村庄,改成农牧场。圈地运动是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到19世纪前半叶英国的自耕农基本消灭。破产农民为生活所迫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大多数人流离失所,无以为生,政府污蔑他们自愿犯罪,颁布许多稀奇古怪的血腥立法予以惩罚。16世纪末英国已有一个富裕的农业资本家阶级;他们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改进耕作方法,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圈地运动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但基础是用一种剥削代替另一种剥削。

☚ 瓦特·泰勒起义   新贵族 ☛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quandi yundong

指16~18世纪前后英国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这种剥夺过程在其他国家也曾先后以不同的形态发生过,但以英国最为典型。
早在14世纪,随着英国养羊业的发展就出现了圈地的现象。到15世纪末期和16世纪,随着羊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毛纺织业的发展,这种圈地活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加之,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引起了英国毛纺织业的蓬勃发展,羊毛价格随之不断上涨,养羊成了特别有利可图的事业。英国的新兴贵族用栅栏和沟渠圈占农民的土地,把耕地变为牧羊场。被圈地区的村庄房屋全被毁灭,农民流离失所,沦为乞丐和流浪者,或在血腥的法律压迫下成为雇佣劳动者。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曾将圈地运动比作“羊吃人”。圈地运动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反圈地起义,但均被镇压。英国政府通过国会制定一系列的圈地法令,促使农民土地和共耕的公地并为大农场,转化为近代的私有财产。
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圈地运动使大批独立小农丧失了赖以生存的份地和公有地。这样,曾在英国农业中占优势的独立小农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终消失了。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部分流入城市成了雇佣工人和产业后备军,为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 价格革命   农业革命 ☛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Quandi yundong

指15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英国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15世纪末,毛纺业的发展刺激了对羊毛的大量需求,羊毛价格成倍上涨,养羊成为有利可图的生财之道。一些贵族把耕地改为牧场,用来发展养羊业。为扩大养羊规模,他们先是抢占公有的森林、沼泽、草地等,接下来又使用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强行赶走,拆毁农民的房屋,用栅栏、壕沟、篱笆圈围起来,作为牧场。这场使用暴力强占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在英国持续了300年之久。失去土地的农民背井离乡,沦为乞丐或流浪者,生活十分悲惨。被夺走土地的农民流落城市,谋求生存之路。16世纪,仅伦敦一地的20万人口中,流浪者就多达5万多人,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曾形容圈地运动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浪,不仅给社会增加了负担,也影响了税收。为此,英国政府曾多次颁布限制圈地的法令,但收效甚微。同时,又颁布了一系列禁止失地农民流浪的血腥法令,对流浪者实行鞭笞、割耳、甚至判处死刑等严酷的刑罚。农民曾举行起义反抗政府的倒行逆施,其中以凯特兄弟的起义最为著名。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资产阶级以立法方式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颁布了3 800多项圈地法令。圈地运动消灭了英国的自耕农阶级,使自耕农成为雇佣劳动者。圈地运动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 瓦特·泰勒起义   尼德兰革命 ☛

圈地运动

欧洲封建贵族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历时300余年。其结果消灭了作为阶级的农民,土地合并于资本,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圈地运动

指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构成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15世纪末,因毛纺织工业的兴起及羊毛价格的上涨,英国的新贵族用栅栏和沟渠圈占农民的土地,把耕地变为牧羊场。被圈地区的村庄房屋被毁灭,农民破产,沦为乞丐和流浪者,并在严厉惩治流浪者的法律约束下强制成为雇佣劳动者。为此,圈地运动又被称为“羊吃人运动”。英国政府并随之制订了一系列的圈地法令,最终消除了独立农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是指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发生的长达400余年的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新贵族用暴力手段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和公有地的过程。它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形式之一,它既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又使资本与土地结合,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它是一种剥夺小生产者生产资料的过程,以英国最为典型。早在14世纪,随着羊毛出口量的增加,在英国已经出现了领主圈占农村公有地发展养羊业的现象。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市场骤然扩大,使英国和佛兰德尔的呢绒业发展起来,造成对羊毛需求量急剧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由于美洲金银大量流入西欧,引起价格革命,一方面使羊毛价格飞涨,利润巨大,羊毛经营业和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事业; 另一方面物价飞涨使收取固定货币地租的领土相对收入大减,因而领主千方百计地大规模圈占土地,经营牧场。新贵族用栅栏、围墙、沟渠把公有地和农民份地统统圈占起来,甚至寺院土地也不放过。被圈土地上的农民丧失了生产资料而成为乞丐、盗贼和流浪者。托马斯·莫尔在 《乌托邦》 中将这种情景描绘成 “羊吃人” 的现象。农民土地被剥夺,流离失所,不满情绪日增,引发了16世纪上半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为了稳定社会,缓和农民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了保证必要的税源和兵源,自15世纪50年代至16世纪初国王颁布了一系列反圈地运动的法案,圈地的速度和规模有所收敛。1534年英国进行宗教改革,约占全国土地三分之一的教会地产被没收,转归世俗地主所有,刺激了新一轮圈地运动的发展。再加上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英国的发展,工业人口的增加,对羊毛和其他农副产品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促进了圈地运动的扩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国会通过了大量有关准许圈地运动的法案,使圈地从个人行为变成有组织的合法行为。1700—1860年颁布的有关圈地的法案多达2000件,圈地达到了空前规模。对于被剥夺生产资料的农民,一方面颁布血腥立法,把农民赶到资本家的工场里充当劳动力; 另一方面颁布济贫法,缓和与农民的矛盾。到18世纪中叶英国自耕农已基本消失,对农民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剥夺过程,是所谓 “清扫领地”,就是把余下的独立农民以至农民的小屋从领地上清扫出去,农民因而失去了栖息之所。圈地运动的结果,使农民与生产资料分离,沦为无产者,或变成雇农,或流入城市成为雇工和产业后备军,同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农村夺得了地盘,使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在农业中形成地主、农业资本家和工人三个阶级,同时也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自由” 劳动力。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包买商   航海条例 ☛

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

领主用暴力或欺诈手段大规模强占农村公有地和农民份地,用栅栏或濠沟圈围起来,变成领主的大牧场或大农场的一系列活动。在英国最为典型。自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持续进行了300多年之久。早在14世纪,随着羊毛出口的增加,在英国已经出现领主圈占农村公有地发展养羊业的现象。地理大发现后,市场的扩大,毛织业的发展,引起对羊毛原料需求的急剧增长;同时,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引起物价飞涨,收取固定货币地租的领主的收入大减;因而英国领主千方百计地大规模圈占土地,经营牧场。自15世纪末起,不仅圈占公有地,而且夺占农民的份地也成为普遍的现象。托马斯·莫尔在其1516年写的《乌托邦》一书中抨击了这种领主残暴剥夺农民土地的景象,喻称为“羊吃人”。农民土地被剥夺,流离失所,不满情绪日增。国王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为了稳定农业生产以维持兵源和税源,自15世纪80年代至17世纪初曾一再颁布反圈地条例(有六次:1489年,1515年,1533年,1563年,1597年,1609年)限制圈地活动和牧场规模,但收效不大。世界市场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使圈地运动并未因国王的禁令而停止下来,而且在16世纪中叶还扩展到教会领地上去。1534年英国进行宗教改革,约占全国土地1/3的教会地产被没收,转归世俗地主所有,使圈地运动得到了新的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了大量准许圈地的法案,使圈地从个人的暴力行动变为有组织的合法行为。自1700年至1870年颁布的有关圈地法案达2000多件,圈地达到空前规模。到18世纪中叶,自耕农在英国已经基本消灭了。对农民土地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剥夺过程,是所谓的“清扫领地”,这就是把余下的独立农民以至农民的小屋从领地上清扫出去,从此农民在原先耕种的土地上连栖身之所也没有了。圈地的结果,农民与生产资料分离,沦为无产者,或变成雇农,或流入城市成为雇工和产业后备军;地主在圈占的大片土地上,组织起大牧场或农场,或雇工自营,或出租给租地农场主经营。于是,在农业中形成了地主、农业资本家和工人三个阶级。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圈地运动

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地主阶级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活动。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也先后以不同形式发生过,但以英国最为典型。英国中世纪的封建农奴制度到14世纪末期已经瓦解,15世纪以后已形成了广泛的独立小农阶层,小农经济在英国农业中已占优势。15世纪末,因毛纺织业的发展及羊毛价格的上涨,养羊成为特别有利可图的事业,英国地主开始用暴力或各种欺诈手段强占公有地和农民的份地,用栅栏和沟渠圈围起来养羊,把耕地变为牧场。进入16世纪后,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引起欧洲物价普遍上涨,按惯例征收货币地租的英国领主的实际收入减少,于是不顾农民反抗,加剧圈地活动。一批又一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浪汉和乞丐,或在血腥的法律压迫下成为雇佣劳动者。有人把圈地造成的悲惨景象比做“羊吃人”。圈地运动引起了16世纪上半叶大规模的农民反抗。英国国王不得不在16世纪50—60年代颁布一系列反圈地法令,但实际效果很小。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由于英国工业和外贸发展,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对粮食、肉、蛋、奶等的需求迅速增长,圈地活动重又加剧,大租佃农场和牧场逐渐增多。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议会颁布了有利于圈地的法令,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终于使英国独立小农阶层基本消失。圈地运动是英国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它消除了独立的农民,使土地合并于资本,为资本主义农业开辟了活动领域,并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

15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在英国发生的历时400年之久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侵吞公有地的过程,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全过程的基础。它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使土地与资本结合,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早在14世纪时,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对羊毛需求量增加,羊毛价格上涨,因此经营羊毛生产便十分有利可图。为了发展养羊业,英国有的领主便开始用篱笆、沟壕圈占公有地和农民土地作为牧场;到了15世纪最后30年和16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进一步圈占农民公有地,有的用缩短租期和退佃等方法将大批佃农从土地上赶走,有的甚至将教会地产上的世袭佃农赶走,在圈占的土地上或自己经营牧场,或出租给农业资本家,使土地上的大批农民变为流浪者。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胜利后,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圈地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圈地运动趋向高潮,圈地的规模、速度和数量大大超过从前。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自耕农和公有地的最后痕迹都被消灭了。圈地运动不仅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同时,也大大加快了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

☚ 地理大发现   私掠活动 ☛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

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地主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土地与资本结合,用暴力消灭小农经济,建立资本主义农场,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历时300多年的英国圈地运动最为典型。13—14世纪时,就有一些领主开始强制围圈农民的公有土地为私有的牧羊场。从15世纪最后30多年开始,掀起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他们除霸占农民的公有土地外,还残暴地拆毁农民的家园,毁坏村庄和庄稼,掠夺农民的份地和租种地,变耕地为牧场饲养羊群,或出租给农业资本家经营。结果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乞丐和无业游民,或雇佣劳动者。16世纪上半叶,由于农民的反抗,圈地运动被迫暂时停顿下来。17世纪初,圈地运动重新抬头,英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圈地法令,使“私人的暴行”成为合法的行动。18世纪未,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19世纪初,又掀起了一次圈地高潮,资本主义在英国农业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圈地运动一方面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取了地盘,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国内市场; 另一方面又为资本主义工业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者。托马斯·莫尔在 《乌托邦》 中将这种现象比喻为“羊吃人”。

☚ 农业革命   种植园 ☛

圈地运动

enclosure movement—carried out at various periods in England,esp between the12th and 14th centuries and finally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