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研究国际市场商品和劳务交换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亦称国际贸易经济学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由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所构成,为一定时期世界贸易的总和。它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是世界所有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与对外贸易的区别主要在于两者的角度和范围不同。一个国家 (地区) 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就称为这个国家(地区)的对外贸易; 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则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它们共同存在于国际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矛盾统一体中,随各国国民经济的繁荣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际贸易是资本家阶级剥削、奴役本国和他国人民,攫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手段之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贸易则是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原则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发展正常贸易关设和系的,是为加强社会主义建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服务的。 国际贸易学 (Theories on In-ternational Trade)以国际市场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地位和作用;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的形成特点; 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等。(2) 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如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政策和理论; 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主要发展阶段、贸易结构和方向的变化; 资本主义市场的特点及其价格; 资本主义国家在调节对外经济联系中的作用及垄断组织争夺国外市场的方式等。(3)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贸易。如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动态与地理方向及商品结构;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组织与计划工作以及同其他国家经济关系的原则和形式等。由于国际贸易学要研究国际贸易中的货币机制,所以,国际金融理论也是其考察的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学是经济学中古老的学科之一。远在十五和十六世纪,西欧重商主义者就已经开始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探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法国的安徒安·德·孟克列钦 (A. D.Montchretien)和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 (J. B. Colbert)、英国的约翰·海尔斯(John Hales)、威廉·斯塔福德(W.Stafford)以及托马斯·孟(Thomas Mun)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有了长足的发展。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者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后来的约翰·穆勒(J. Mill)为国际分工——国际贸易问题提供了基本概念和学说。美国经济学家哈伯勒 (Gottfried Ha-berler 1900~) 所著 《国际贸易》(《Der internationale Handel》,1933)一书,在国际经济学中古典学派与现代理论的结合上占有重要地位。从亚当·斯密到现代,西方的国际贸易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2)从李嘉图到维纳(J. Winer)的比较成本——比较利益学说; (3) 从赫克歇尔 (Eli. F. Heckscher)和俄林(Bertil. G. Ohlin)的赫——俄理论模式到现代的各种国际贸易学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国际贸易学出现了许多新动向。主要表现为: (1)加强了对国际贸易学说的验证,集中反映在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对赫克歇尔——俄林国际贸易学说的验证上。(2) 李嘉图的 “比较成本说”不断被动态化。(3)开展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贸易形式关系的研究。(4) 探讨传统的国际贸易学说是否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始于其创始人——马克思。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谈到这部著作的分篇计划时,规划了这部著作最后两篇的内容:“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 汇率”和“世界市场和危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给魏特迈的信中,马克思又谈到分六个分册出版的设想,其中五、六分册的题目就是“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列宁、斯大林在领导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采取果断措施,战胜帝国主义封锁、禁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利用外资,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与外资举办合营企业和实行租让制,搞活了本国经济,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发展了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与经济学的其他学科相类似,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发展趋势在国际贸易学的研究中也十分明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把凯恩斯理论中的乘数 (Multip-lier——由R·F·卡恩于1931年首先提出)原理用于对外贸易的分析,引申出对外贸易乘数 (Foreign TradeMultiplier)。同时,国际贸易学的研究还大量使用数学模型和曲线,如要素价格方程 (Factor-Price Equa-tion)、无差异曲线(The IndifferenceCurve)、生产可能性曲线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 等等。 国际贸易学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引进我国的经济学科。在五十年代前均系以翻译介绍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为主的初创阶段。较早的翻译著作大都译自美国,如有1928年周佛海的《国际贸易政策》,1934年沈光沛、李宗文合译的《国际贸易原理》。 国内学者自撰的国际贸易著作,仅张毓珊的 《国际贸易原理》 较为充实,但其理论仍限于对古典派国际贸易理论的转述,对三十年代已出现的一些新的理论尚无接触,至于冠以“中国国际贸易”的著作,以武堉干的《中国国际贸易概论》(1932)和何贤炳的《中国的国际贸易》值得参考。五十年代后,我国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部成立了国际贸易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财贸物资研究所商业、外贸研究室对国际贸易问题展开了研究。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和教学在我国受到愈来愈大的重视。1981年7月,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阅读书目: 《国际贸易》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贸易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1951年版; 《国际贸易》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国际贸易》编写组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3年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杨树人编著,〔台〕大中国图书公司1975年第10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林炳之著,〔台)东华书局1980年第2版; 《国际贸易》 (上、下册)(《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торговля》)〔苏〕波达波夫 (И.С. Потапов原译包达包夫) 著,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翻译室译,财政经济出版社1957年版; 《当代国际贸易》(《Современная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торговля》) 〔苏〕法明斯基(И.П.Фаминский)著,金茂远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3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