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力理论
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于1980年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创立,它的理论和应用不断趋于完善。这一理论谋求对复杂经济过程进行系统科学的描述和分析,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谋求社会、政治与经济过程的一体化研究模式。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都参与了这一评价体系,还特别注重开发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在国家各级管理和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并引起普遍的重视。1995年,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评价体系,从而使我国国际竞争力研究有了世界标准。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该理论正是基于这一概念,在世界整体竞争发展的基础上,设计包括244项计量指标的科学评价体系,以年度为单位,系统评价和反映世界各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为分析世界国际竞争力发展格局、变化趋势以及各国制定竞争发展战略提供客观依据。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两个系统结构功能,即竞争力过程的系统结构功能和竞争力要素整体的系统结构功能。
从竞争力过程的系统结构功能评价看,它包括系统实力、运行的系统关系、发展的成长能力。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包括总产出、出口规模、机器设备、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外汇储备水平、自然资源、能源动力、基础设施等经济实力的水平。但是,这些方面经济实力强,并不一定说明该国的国际竞争力就强,只有运行的系统关系合理并发挥能动作用,才能使经济实力转化为现实的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不能仅仅发挥现有经济实力的水平,而且还要发展长期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国际竞争力要同时追求其经济实力的内在持续成长,也就是要有长期发展的成长能力。这表明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要从系统实力、运行的系统关系、发展的成长能力三个层次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和发展。
从竞争力要素整体的系统结构功能的科学体系内容看,它包括八大要素,即国家经济实力、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每个要素又包括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若干具体指标组成。
国家经济实力是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能力以及支持它的投资、储蓄、最终需求、产业运营、生活成本和潜在发展的经济运行能力,企业管理、科学技术这两大因素,是对国家经济实力要素的直接支持,体现深层次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动力。这三大要素构成国际竞争力中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包括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基本运行和发展竞争力。
基础设施、国民素质两大要素,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支持核心竞争力的长期发展和成长。
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反映市场、体制、法制、政策的作用条件,是国际竞争力发展的重要环境和激励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及国际竞争力基础的发育,都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
总之,国际竞争力是在长期、持续、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追求下,通过竞争形成和促进一国的整体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