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湿地科学发展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自然地带。由于湿地兼有水陆两类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因而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经济与社会价值,湿地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与生存环境。湿地科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关注的重点学科与研究领域。
湿地科学起源于湖沼学和沼泽学。公元46年,德国日耳曼人开采泥炭,初步认识沼泽湿地。16世纪中期,欧洲泥炭开采盛行,对沼泽湿地认识进一步加深。湿地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最早的著作可以认为是J ·莱兰德 (Leland) 的旅行游记 (1535—1543年),他认为沼泽是从森林演变而来的。1652年G. Boate在他所著书中最早阐述了沼泽的分类。我国对湿地的认识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曾在 《礼记·王制篇》、《禹贡》、《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等地理古籍中有湿地的记载,并赋予不同的名称,反映其特征的差异。国外学者研究也证实中国是世界上研究湿地最早的国家。17世纪末以前是湿地科学的孕育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为湿地科学创立期,欧洲最早对沼泽物质来源、形成因素、沼泽类型、沼泽演变与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创立了湿地科学基本理论的雏形。代表作为爱丁堡大学J. Walker教授编写的 《地质学讲义》。19世纪,J. A. Dalus论述了湖泊沼泽化过程及沼泽植物带状分布规律。1810年,R. Rennie在其所著 《泥炭沼泽的自然历史和起源概论》 提出沼泽形成及演变过程的假说。
20世纪初,湿地学进入发展期,学术著作开始出现湿地一词。受益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大量湿地研究成果问世,对湿地的认识开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开始走向系统与综合研究,从而确定了湿地科学较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基本形成一 门 独 立 的 学科。德 国 沼 泽 学家韦 伯(C. A. Weber) 等学者共同建立了沼泽统一发育过程学说理论,为湿地科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此后一大批湿地著作相继问世,丰富了湿地科学理论。
1982年开始为湿地科学的蓬勃发展期,其标志是在印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湿地会议。特别是2000年在加拿大举办的魁北克2000——世纪湿地大事件活动 (Quebec 2000——Millennium Wetland Event)在世界湿地科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各国政府与组织和科研机构都对湿地研究予以高度重视。10余年内,国际上就出版了数十部湿地科学著作和大量论文,我国也出版了 《中国沼泽志》、《中国湖泊志》 和 《中国湿地植被》等湿地著作。在上述著作中,由W. J. Mitsch and J. G. Gosselink合作撰写的Wetlands (湿地) 和由Robert H. Kaddle撰写的Treatment Wetlands (处理的湿地) 代表了当代国际湿地理论综合研究的最高水平,其中 《湿地》 已经再版二次,为目前世界上理论体系完整、数据翔实、内容丰富的湿地理论专著。《处理的湿地》 一书除对主要湿地理论进行阐述外,更侧重湿地生态工程设计与净化污水等湿地功能实用技术论述,为湿地功能与应用技术最权威的湿地著作。这些著作基本建立了湿地科学理论体系的主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