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竞争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迅速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许多商品供过于求,这就形成了国际市场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市场竞争的基本特点是其格局发生了变化。不仅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之间相互争夺市场,而且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加入了竞争者的行列,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力相对增强。进入8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一批高技术产业崛起,发达国家的出口构成进一步向高技术、高增值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发展,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意识到自己将逐渐失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优势,从而加快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过渡。在竞争中,国际市场对原料和初级产品的需求普遍下降,传统工业产品贸易趋向停滞,而新技术产品贸易显著增长。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消耗大量能源、资源和严重污染的工业仍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技术和中间技术产品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出口这些工业产品的比重将相对增加,且向工业发达国家出口。发达国家具有的技术水平和开发高技术产品的雄厚力量,其市场地位在竞争中将逐步得到加强。今后,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手法更加隐蔽,贸易保护主义不是减弱,而是加强。这对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十分不利。这样竞争激烈、形势严峻的国际市场,要求我们围绕改变出口商品构成、开拓国际市场和建立出口商品生产体系三个方面把出口搞上去。具体地说,必须改变我国落后的出口构成,扩大机电产品和轻纺产品出口,增加农产品和土畜等产品的出口。必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出口市场多元化,逐步建立国际商情网、销售网和服务网。必须建立出口商品生产体系,重视按贸工农次序的出口生产基地,落实扶持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健全出口管理体制,坚持统一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