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消费论guofang xiaofeiluntheory of defense consumption
国防消费的内容、产生、地位、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亦称军事消费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国防消费作为理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国防消费性质的不同认识,国防消费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观点,国防消费的发展规律等等。
国防消费作为实践活动,在古代就已存在,但作为理论范畴出现却是近代的事。例如,在20世纪初,英国等西方国家使用了“实在战争消费”(Real War Expenditure)的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较多地使用“军事消费”和“国防消费”的概念,例如苏联经济学家莎维茨基在1935年出版的《战争经济学》中,使用了“军事消费”的概念,并以大量的篇幅研究了军事消费的内涵和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一般使用“国防消费需求”和“国防消费”的称谓;而苏联的经济学家则使用“军事消费需求”和“军事消费”的称谓。
关于国防消费的性质问题,在国防经济思想史上曾有—个认识过程。从社会属性来看,国防消费的性质从属于国家的社会根本制度和基本国防政策。如果是侵略性的国防政策,其国防消费必定是为了掠夺资源或争夺霸权;如果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其国防消费一般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利益。但是,有的资产阶级理论家否定国防消费的这种社会属性,抽象地看待这一事物。从国防消费的一般属性来看,它属于非生产性消费。
关于国防消费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三:
❶认为不论何种性质的国防消费,都是“纯消费”,不仅是对国民消费的扣除,而且是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❷认为国防消费具有“增殖性”,即国防消费在其运行过程中,不仅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比其自身更大的价值;
❸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分析国防消费的社会属性,分析国防消费的不同构成,认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国防消费总体上是非生产性消费,而其中有一部分如科研、教育等费用,可以在生产中起一定作用,因而不是“纯消费”。第三种观点更符合实际。
国防消费有两个带普遍性的变化发展规律:
❶国防消费不平衡规律。国防消费所需的武器、装备、弹药、给养和人力等的数量,在平时和战时有很大的差别性,极不平衡。在平时,武器装备的有形磨损小,训练的弹药消费也少;战时,武器装备不仅磨损,而且大量毁坏,国防消费急剧膨胀。这种不平衡,对国防经济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平时不能维持过大的国防经济体系,战时又要求急剧扩大国防供给规模。这就要有正确的国防政策和发展战略;
❷国防消费结构变化规律。在国防消费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结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发展趋势:军事技术装备消费在整个国防消费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保障的消费在整个国防消费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大。关于这一点,莎维兹基在1935年就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他在分析了当时飞机、坦克、火炮和化学武器的发展之后说,军事技术及技术武器的发展像“狂飙”一样席卷战场,它们在各种军事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在高技术兵器高速发展的今天,认识这些发展规律,对于国防经济建设、武装力量发展和对于提高经济效益等,都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