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分配论guofang fenpeiluntheory of defense distribution
关于国防分配的内涵、结构、方法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国防分配的内涵和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分配关系的演化和不同理论观点的概括,各种优化分配的方法和模型的理论分析等等。
关于国防分配的内涵,现在一般认为:是以国家和国防部门为主体,以满足国防需求为目的,对国防资源进行的分配过程。国防分配是国防经济活动过程的一个环节。它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给国防的分配过程,国防领域中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过程。
国防分配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其中最主要的有:
❶“多层次分配论”。美国国防经济学家希奇、麦基因在他们的《核时代的国防经济学》中提出国防分配应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在整个国家经济资源的总量中,应该分配多少给国防;第二层次是在整个国防经济资源总量中,陆军、海军、空军和国防部等各大单位应占多少份额;第三个层次是各单位的经济资源如何分配使用才能有更高的效益。这三个层次是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这一分配理论受到很多国防经济学家的肯定。
❷“PPBS”理论。这是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希奇的国防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制定的国防资源分配制度,是英文“Planning, Program-ming, Budgeting System”的简称,意即规划、计划、预算系统。它既是一种分配制度,又是现代经济、军事技术条件下的一种分配思想。这一制度的逻辑是:首先确定国家安全目标,然后依据国家安全目标来制定军事战略计划,依据战略计划来组织军队,依据军队的规模和结构来分配经济资源,再依据各单位、各部分的资源来分配费用。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从费用本身出发切块分配”的方法。这一分配理论的出现和制度的制定,在美国国防界引起了一场“麦克纳马拉革命”。它在美国虽然经过多次改进并有过激烈的争论,但其基本思想和做法仍延续至今,并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战略家和国防经济学家们的重视。
国防分配理论往往通过一定的分配模型来表达,国防分配模型是国防分配理论的数量化和具体化。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防经济学家希奇就以空军为例建立了一些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模型,以提高效益。80年代,中国学者针对中国国防费总量及分配比例问题,曾经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国防经济系统与国民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国防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适当分配比例。有的运用“无差异曲线”、“微分法”等数学方式,对中、微观领域的经济资源进行优化分配,以改进分配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另外,为了更有效地分配和使用国防资源,有的学者还对国防费用与经济发展进行相关分析和预测分析,并建立有关的分析模型。这些模型都有助于人们从宏观角度把握国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并提高分配和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