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交通论guofang jiaotongluntheory of defense traffic
关于国防交通内涵、地位、作用、发展演化趋势和效益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防交通运输内涵的沿革,作用地位的不同认识,运输效益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等。
国防交通是用于国防的各种交通运输的总称。关于国防交通的这一内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并且现在仍有不同的观点。在古代,交通一词的含义是“彼此相通”之意,如管仲说:“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后来,交通发展成水路和陆路等通道。再后又包括“运输”,即运用交通线路和工具,使物体按人的意志进行位移的活动过程。国防交通(或军事交通)的概念出现在18世纪。中国军事理论领域中,往往把“军事交通”和“国防交通”分开,而且内涵也相对缩小。例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交通分册》关于军事交通的定义是:“用于军事目的的陆地、水域、空中交通的统称。包括交通设施、机构和组织管理。”而国防交通的定义是: “国家交通中为国家防卫和战争服务的交通体系。”从解释的内容来看,两者有明显不同,而且都把邮电通信排除在外。
关于国防交通的地位和作用,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重要的认识。中国清代名将刘铭传对国防交通有深刻的认识:铁路“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驻防之兵即可为游击之旅,十八省合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革命导师恩格斯曾把交通运输比喻为军队的“生命线”。列宁认为:“铁路运输是战争中极重要的物质因素,它不仅对完成各次战役而且对红军的武器、被服、粮食的供给都有头等意义。”朱德元帅认为:“交通对于现代化的军队,是一个决定胜负的要素。”新中国建立之后,十分重视国防交通的建设,组建专门机构负责国防交通的建设、管理。
对于国防交通运输的经济效益问题,自古以来就有研究。例如,北魏大臣刁雍曾以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计算了当时陆路和水路运输的耗费,结论是:水运60万斛军粮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轻于车运十倍有余”。现代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军事运输的效益问题。希奇在《核时代的国防经济学》一书中,运用数理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美国空军的运输效益问题。当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专门研究交通运输效益的运输经济学。
国防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国防交通运输的规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国防交通运输由古代的人拉肩扛发展到现代的大型运输机、集装箱等;国防交通运输的结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复杂化。交通运输线路由水陆发展到陆路、地下、水上、水下和空中等。运输工具也由扁担、独轮车等发展成几十万吨的船舶、高速度的飞机和连续不断的管线等。国防交通运输的速度和质量正在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