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舍利塔
以隋文帝杨坚 (581~604在位)为首的隋代朝廷,在仁寿年间 (601~604) 3次组织营建佛舍利塔。《广弘明集》卷17记载,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杨坚生日,领诏书于天下,令30州各建舍利塔一座,诏书中说: “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共修福业,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各将侍者二人,并散官各一人,熏陆香一百二十斤,马五匹,分送舍利,往前件诸州起塔。……莫问同州、异州,任人布施,钱限止十文已下,不得过十文。所施之钱,以供营塔。若少不充,役正丁,用库物。……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入石函。总管、刺史已下,县尉已上,息军机、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打刹等事。”次年,隋朝廷又组织第2次营建舍利塔。该年正月,隋文帝分布佛舍利于秦、陕、杭等53州,令每州建一舍利塔。分送舍利、任人布施及官吏停常务等一如去年故事,限于四月八日佛诞日下石函于佛塔地宫中。仁寿四年四月八日,又在另外30州建舍利塔30座。隋代朝廷在仁寿年间共建国立舍利塔113座。每建一塔,必令士庶捐施,僧尼设斋、诵经。国立舍利塔推动了隋代佛教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