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动员国家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相应的国家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充分调动国家的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保障战争的需要。国防动员法的一项基本内容。包括: 工业动员、农业动员、交通通信动员、物资储备与动员、财政金融动员等。主要做法是: 根据战争的需要,调整国民经济比例,重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军需和民用; 改组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施工业转产,扩大军工生产; 国家物资储备用于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军用物资储备用于现役部队齐装满员,应付局部作战需要,动员物资储备用于临战和紧急增产,由生产部门结合生产周转; 国家财政金融部门,平时为各行业的动员准备提供资金; 战时为稳定国民经济,支持战争筹集和提供资金。同时,要调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以及农业、财贸等各行各业的力量,为战争服务。战争不仅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也是经济的竞赛。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及其动员的程度,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重大影响。 国民经济动员国家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和有关机构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以便大规模地生产武器装备、弹药、被服、装具和其他物资器材,保障战争活动的紧迫需要。 国民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guomin jingji dongyuanmobiliz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为了保障国家安全,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国民经济应变能力的活动。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虽然没有国民经济动员这一概念,但却存在着经济动员活动,如为战争而打造兵器,征发粮草、车船、马匹等。1793年8月23日,法国为了保卫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国民公会颁布了《全国总动员法令》,在全国各阶层、各经济领域广泛开展动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物资消耗增加,战前储备的战争物资很快消耗殆尽,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动员。主要参战国共生产飞机18万多架,火炮15万多门,机枪100多万挺,炮弹10多亿发,子弹近500亿发。耗费的直接军费达2080亿美元,比以前113年所有战争经费总和还多9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消耗更大,经济动员规模也空前增加,各交战国所需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约90%是通过国民经济动员筹措的。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生产的飞机增加了3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增加了29倍。当时几乎所有的有色金属,大部分原料、材料和燃料都用于军工生产。直接用于军事需求的费用,约占国民收入的2/3,全部军事费用约达1万亿美元。 国民经济动员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物资、科学技术、财政金融和劳动力等经济部门。而这些部门又有各自的具体的动员内容,例如,工业有国防工业、工业设备、工业原材料和工业劳动力等。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状况不同,经济动员的内容是不相同的。如:工业发达地区,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工业品、原材料和燃料。农业发达地区,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农产品、农业原料和劳动力。不同的国家,经济动员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些国家农产品极为丰富,暂时不作动员也能维持一段时间,而工业原料极其贫乏的国家,它就必须进行工业原料的动员。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范围和数量都必须是既保障军需,也要满足民用,其具体内容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各有区别的。 国民经济动员在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它是满足现代战争物资需求的基本方法。同时,国民经济动员准备本身就是威慑力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一些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的情况来看,国民经济动员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动员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高技术因素在经济动员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动员的速度加快,紧急动员的项目增加;动员的规模增大,范围更广;动员对平时准备的依赖有所加强;动员的威慑作用更为明显。 ☚ 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体制 ☛ 0000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