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国民党第二次“改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国民党第二次“改造” 国民党第二次“改造”国民党为巩固其在台湾统治所进行的 “改造”之一。进入6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霸权地位滑落,苏联霸权实力扩张,日本、西欧崛起,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中苏关系交恶。美国出于联华制苏战略的需要,对华政策有所调整,中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1971年10月联合国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驱逐台湾当局; 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到1973年2月与台湾维持 “外交关系”的仅剩下39个国家和地区,70年代末进一步减少到22个。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的处境日益孤立。到了7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中产阶级迅速壮大,新兴的党外势力开始崛起。主要表现为,以 《大学杂志》成员 (陈鼓应、张俊宏、杨国枢、高准、许信良等) 为中心,包括台湾大学等院校师生在内的青年知识分子发起的革新运动。由于面临生存危机和各种新的挑战,为了因应形势的变化,维持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后,开始在策略上作出调整,奉行“革新保台”路线:提拔青年才俊,推行启用台湾人的 “本土化政策”,拉拢地方势力,改善国民党的形象,扩大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基础。青年才俊代表有魏镛、施启扬、关中、李钟桂等,台湾“精英”代表有台北市长张丰绪、基隆市长陈政雄、桃园县长吴伯雄等。“革新保台”还包括推行“实质外交”、调整工业结构、进行部分选举等。 ☚ 国民党第一次“改造” 国民党第三次“改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