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国富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国富论》《国富论》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出版于1776年。本书是根据牛津大学1880年版译出。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时间是1972年12月。全书共分3篇,20章,共26万字。第一篇为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主要是论分工,论分工的原由,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论贷币的起源及其效用,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论劳动工资,论资本利润等。第二篇为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主要是论资财的划分,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论贷出取息的资财,论资本的各种用途。第三篇为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主要是论财富的自然的发展,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论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系统、较明白的描述。此书出版以后,不仅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说,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斯密的这部经济学论著,从其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面来看,无疑存在不少矛盾和庸俗的论点。不过本书作为成长过程中的资产阶级的经济学的代表著作来看,它确实表现出许多科学成份,是在批判以往经济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科研成果。19世纪末,中国维新人物严复,曾将这部书献策于光绪皇帝,希望有助于清末的维新“大业”。但他这个以《原富》为名的译本,在1902年出版后却不曾引起多大反响。1931年王亚南和郭大力将之重译成中文出版,改题为《国富论》。1965年,重新校订时,将《国富论》按原著全称译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见“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国富论 《国富论》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简称。该书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以分工为分析的起点,依次论述了交换、货币、价值等一系列经济问题。第一次创立了比较系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是经济学说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书中强调劳动是国家财富的真正源泉,国家财富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批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力倡经济自由主义。大约从1767年起,斯密就着手该书的写作,1770年完成了初稿,但由于健康原因到1773年才完成原稿。之后,他又在伦敦花了三年时间修改补充,终于在1776年3月9日初版问世,以后经斯密自己修订又出了四版。《国富论》出版后,立刻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不久就被译成几国文字出版。1902年,严复将其译成中文 (译名《原富》) 介绍到中国; 1931年,郭大力、王亚南重新翻译这本书,并将书名改为《国富论》。该书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发展的条件,目的在于寻找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书中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一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这主要靠发展分工; 二是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这主要靠增加资本。围绕这一基本思想,全书首先树立正面的理论体系,然后对历史经验和过去各种错误的经济学说及政策进行评论和批评; 它以对私人经济的讨论为主,兼及国民财富。全书除序论外,共分五篇三十二章。这本书不仅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理论原理,而且还探讨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经济政策以及财政学。它的出版,标志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已经建成,因而在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空前的影响。 ☚ 经济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国富论》guo fu lun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Adam Smith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