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经济学研究当代各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状况的科学,亦称分国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的分支。 国别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时间上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未来若干年; 空间上包括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东欧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各主要区域经济组织。国别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上述国家和经济组织的工业、农业、交通、财政、金融、贸易等方面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学科任务是阐述各国经济的基本情况、优势和特点,总结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国家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国别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各主要国家(美国、日本、苏联、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朝鲜、巴西、秘鲁、墨西哥、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的各个经济部门及整个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情况; (2)世界各主要区域经济组织(如西欧经济共同体、安第斯条约组织、七十七国集团等) 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状况,以及世界各种类型国家(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等)的经济发展等; (3)在此基础上的各国和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一些特有的共同规律,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共同道路和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等等。 国别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组织的具体经济发展问题的,以各方面的经济情况为主; 后者是研究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规律的,主要叙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经济理论。此外,各国国民经济史为国别经济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历史线索和依据,各个具体的部门经济学(如资本主义财政、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为国别经济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从五十年代末期起,我国经济学界因对世界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意见分歧,而开设截然不同的两种课程。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直接用于研究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其结果是世界经济专题 (即国内通称的世界经济)的产生;从具体研究各国和各地区以及各种类型国家的详细经济情况和材料入手,然后从中抽象出一般世界经济理论,导致了国别经济学的创立。从六十年代起,在世界经济专业逐步开设这门课程,一批著述也陆续问世。由于国别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宽广,内容繁多,对一些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还需有一个认识过程,需不断完善。 阅读书目: 《战后日本经济》该书编写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战后美国经济》该书编写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当代美国经济》褚葆一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版; 《论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与主要政策》金挥等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罗马尼亚经济的发展(1944~1977年)》〔罗马尼亚〕托图主编,刘开铭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工人管理的经济——南斯拉夫情况剖析》〔捷〕瓦奈克(Jan Vanek)著,王培清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印度经济》李了文等编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罗马尼亚的经济体制改革》罗马尼亚经济研究会编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 《匈牙利的经济改革》 《世界经济》编辑部编,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 《南斯拉夫经济与政治》中国南斯拉夫研究会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巴西经济》苏振兴等编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阿根廷经济》徐文渊等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朝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李湘文等编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战后南朝鲜经济》张世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现代日本经济问题》金明善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