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因粮于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取得的方式

取得的方式

设法取得:弄(~清) 搞 谋取
凭主观努力取得:自致
以智谋获取:智取
通过打猎获取:猎(猎取;猎获;猎得)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富贵:自取富贵
用交换的方式取得:换取
 用劳力换取:挣(~钱)
 挣回本钱:挣本
 以钱财换取名声:买名
用手段探取:摸(~鱼) 探(探取;~囊取物)
寻求取得:邀(~功;~赏)
就地从敌人处取得粮草:因粮于敌
从战败的敌人或罪犯等那里取得武器、违禁物等:缴获
 检查缴获:查获
 查获并解送:查解
 接收缴获:收缴
 追还收缴:追缴
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盗窃
 用引诱的方法取得:钓(~誉) 诱取
 用欺骗手段获得供词:套供
不当取而取:妄取
凭着侥幸,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据徼乘邪

☚ 得官   博取 ☛

因粮于敌

就地取用敌人的粮食。 《唐李问对》卷中: “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因粮于敌,则变客为主也;饱能饥之,佚能劳之,则变主为客也。”

因粮于敌

因粮于敌

古代一种用兵作战思想。指取之于敌,以战养战。此语源于《孙子·作战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孙武在此讲述了军队补给的两种办法:一是“取用于国”,由自己的后方运输物资,追送补给;二是“因粮于敌”,在前方利用敌人的粮食,就地补给。后一种方法也就是取之于敌的战法。军队作战需要后勤保障,而远道运输不仅虚耗民力,而且易被敌人断绝粮道。采用取之于敌的策略,则可以克服这些矛盾。孙武曾作过一个计算:从前方取得敌人的粮食一钟,就抵得上我后方补给二十钟;从前方取得敌人的饲料一石,就等于我后方补给二十石。这个二十比一的价值比例,颇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取之于敌,即使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是一种解决我方作战物资保障的辅助手段。

☚ 因敌令阵   回民支队 ☛
因粮于敌

因粮于敌yin liang yu direquisitioning provisions in occupied area

中国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提出的战时应在占领的敌区就地征粮以资军用的战时经济思想。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春秋末期的吴国将军。他的祖先是陈国公子完,因避内乱逃至齐国,后称田氏。祖齐大夫田书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后因齐国内乱,孙武出奔吴国,得吴国重臣伍员举荐,被吴王重用为将。著有兵书13篇,后人称之为《孙子兵法》。“因粮于敌”思想见之《孙子兵法》上卷《作战篇》。
孙武认为,作战的基本原则要求集中优势兵力并有远途运送粮食的能力,但“日费千金”,负担很重。因而作战必须速战速决。久拖不决,劳师无功,国家财力不堪重负,经济也将枯竭,敌人就能乘虚而入。故而善于用兵的人,力争速胜,尽量减轻国家财力负担。孙武认为,因用兵而造成国家财经困难的主要因素是“运输”(远途运输军需粮秣等物资),远途运输大量消耗国家和百姓的人力、物力、财力, “远输则百姓贫”, “故智将务食于敌”,在已占领的敌区征集粮食,征得一“钟”(640升),发挥的经济效果相当于在本国征粮20“钟”,征得“萁杆” (草料)一石,相当于在本国征20石。他主张战时要重奖那些能“取敌之利者”。
“因粮于敌”思想说明孙武十分重视经济(粮食和草料等)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经济对作战思想和战争胜负所起的重大作用。“因粮于敌”思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军事史中都是最早说明战时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富国强兵   农战思想 ☛

因粮于敌yīnliángyúdí

〔述补〕 因,依靠、凭借。谓从敌人那里取用粮食。唐·李靖《唐李问对》:“~,是变客为主也。”
△ 褒性。用于战争中的粮食补给方面。
【近义】因敌取资 以战养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