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因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因明

 因明由唐代佛教大师、翻译家玄奘从印度介绍到我国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国并没有得以广泛流行,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中国人熟悉因明的并不多。然而,因明在印度宗教和哲学史上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类似西方的逻辑,对升华人类的认识发挥过并且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中国人没有理由不给予注意和重视。那么,这里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是因明? 下面对其作一简要的介绍:
 因明是梵文 hetu-vidyā的意译。hetu义为原因;vidyā义为知识、科学、学问、阐明和对事物的正确观念等。它的词根vid义为知道,明了等义。汉译佛经旧译“因明”,即关于因的学说或关于因果律的学说,也即关于因果推理、论证考定和思维方法的学问,大致等同于西方的逻辑学。在英国侵入印度以前,因明在印度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大致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在欧洲教育中所处的地位相当。
 在古代印度的教育中因明属于五明之一。我国唐代高僧玄奘在描述他在印度所见到的教育情况时写道:“开蒙诱近,先导十二章。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谓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见《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185—186页)。玄奘所提到的“五明”是指印度古代的五种学科,其中声明(śabda-vidyā)是关于语音、修辞和文法的学问。“十二章”即悉昙章,是印度儿童初学悉昙体梵文的书籍,讲述字母、拼法、连声等基本语法知识,属于声明:工巧明(śilpakarmasthāna-vidyā)是关于星象历算、工艺、技巧、音乐美术等知识;医方明(cikitsāvidyā)是关于禁咒驱邪,药石针艾的古代医学,为四种《副吠陀》(upaveda)之一的《寿命吠陀》(Āyurveda),一般认为从属于《梨俱吠陀》,也有人如名医妙闻(Suśruta)认为属于《阿达婆吠陀》;因明(hetu-vidyā,前已有述);内明(adhyātma-vidyā)是指不同哲学流派各自的理论体系。各派以自己的体系为“内明”、“正道”,以别派的理论体系为“外道”、“邪见”。
 佛教的因明源于印度古代哲学流派之一的“正理论”(Nyāya)。 其开山祖是一位名叫足目(Akapāda,音译“恶叉波多”)或乔达摩(Gotama)(约3—4世纪)的人。这两个名字中的前者可能是一个绰号,后者是其祖姓。
 正理论与胜论(Vaiśeika)的关系密切,虽然正理重因明,胜论重极微(au,原子)说,但二派在理论上却互有因袭,交相融通,几成一派。故二派常称正理——胜论派。足目所编撰的《正理经》(Nyāyasūtra)是正理派的根本经典。实际上在足目之前,正理论就已经存在。关于足目之前的正理派的历史我们不甚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佛陀之后才逐渐发展,到龙树(约2世纪)以后才大成气候。
 佛教的因明虽然起源于正理论。在《正理经》问世不久,佛教徒便掌握了这种学说,最早的是龙树。他在其所著的《回诤论》和《广破论》中阐述了在正理—胜论经典中记述的辩论方法。但是,他使用辩论方法的旨趣与正理—胜论不同。他的旨趣在于证明世间不存在任何肯定性的东西;论敌的任何肯定性的东西都会遭到他的破斥。他的“法无自性”(万物均无不赖他物而独立自在性)的相对主义就像威力无穷的溶剂无论触到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就会立即化为乌有,甚至连佛和佛性都不能幸免,万法(万物)也就会在他的论证下导致皆空;而正理—胜论使用辩论方法的旨趣则在于证明天帝和万物都具有真实性。因明本来源于实际生活经验,故证明世间的实在性是强而有力的。由于龙树的相对主义过于偏激,以至于包容不下因明这种强有力的逻辑推理,致使在他的思想所支配的几个世纪中佛教因明并无多大发展。因为极端主义实在不需要那么多的逻辑。接下来是一个新的时代来临,龙树的极端相对主义被抛弃了。弥勒和无著、世亲兄弟认真研究了正理—胜论的因明。无著将正理—胜论的五支论法引入佛教;世亲曾详论因明,具陈轨式为佛教因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据中国佛教典籍,到了公元后5世纪,陈那承袭了世亲的法相学说,改造了因明,使其为之一新,从而,因明便有了新古之分。陈那之前的为古因明,之后的为新因明。正理论后来也吸收了佛教因明的优点壮大了自己。
 约在5世纪,婆差耶那(Vāstāyana)作《正理经疏》 (Nyāyasū-trabhāya),在其之后,佛教、耆那教的因明便超过了正理论。 陈那曾造论批驳婆差耶那,而后,正理大师邬吊多羯罗(Udyotaka-ra,)作《正理疏》(Nyāyavārttika)反驳陈那,也涉及到了佛教另一位大师法称(Dharmakīrti,约7世纪)。法称作《正理滴论》(Nyāyabindu)也论及邬吊多羯罗。后有法上(Dharmmottara)为《正理滴论》作疏,名《正理滴论疏》(Nyāyabinduīkā)。 约12世纪,耿盖夏(Gageśad)的思想在新洲(今孟加拉)盛行起来。 他的《真谛如意珠》(Tattvacintāmani)标志着新正理论的出现。约17世纪,阿难跋陀(Annambhāa)著《思择集要》(Tarkasagraha)为近代印度正理论的广泛流行奠定了基础。总之,佛教、耆那教的有关著作多纯逻辑的讨论,而正理派的著作常染有浓重的有神论色彩。晚期的正理派可以说是论证自在天存在的一流吹鼓手。
 欲知因明详情,请读《正理论》、《因三相》、和《倒难与堕负》。

因明

梵文Hetuvidya的意译。音译“醯都费都”。古印度五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即五种学术)之一,指思辩规则之学,即相当于逻辑推理的学说。有古因明和新因明之分。公元前4世纪以后,胜论派(传说创始人是羯那陀)开始提出,正理派(创始人乔答摩)加以确立;至公元4世纪,哲学家无著和世亲在正理派的说法基础上形成体系,称为古因明,推理用五支作法。6世纪,陈那和弟子所发展的称为新因明,推理用三支作法,通行之书有《因明正理门论》(陈那著)、《因明入正理论》(商羯罗主著),由玄奘于7世纪带回中国并译成汉语。以公元11世纪起,印度法称(Dharmakirti,约7世纪)的因明传入中国西藏,许多在印度已佚的因明著作,都赖藏文译本得以流传至今。

因明

hetuvidyā;the science of cause,logical reasoning,logic,with its syllogistic method of the proposition,the reason.the exampl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