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教育诗》问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教育诗》问世 《教育诗》是苏联教育家A.C.马卡连柯(Макаренко 1888~1939)的教育著作,1935年出版。马卡连柯生于一个铁路技工家庭,17岁开始当小学教师。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1920年,他被委派组织一个“少年违法者工学团”。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规律,运用高度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技巧,经过忘我的艰苦工作使工学团数百名犯罪儿童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新人,他们中许多人成为工程师、医生、教师、熟练工人,还有人成了苏联英雄。马卡连柯在《教育诗》中生动地总结了工学团的教育实践经验。第一部分用于描写教养院的初建过程。1920年9月,为了教育和改造大批犯罪的流浪儿童,马卡连柯办起了“高尔基儿童劳动教养院”,教养院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人员,没有资金,没有设备,吃穿成问题,学童们染上了盗窃、流氓、抢劫、赌博等恶习,周围又有很多土匪。但马卡连柯确信,孩子们是可以教育好的,尽管他手里没有现成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但他坚信理论应该从眼前发生的全部现实里归纳出来。他摈弃了旧的儿童学者以惩罚为主的教育理论,采取循循善诱的办法教育儿童。这一部分描写了马卡连柯摸索著建立并锻炼学生集体的经过,注意在集体中培养民主的风气。第二部分写的是高尔基儿童劳动教养院健康成长的过程。教养院开垦了60多亩土地,种上各种农作物,摆脱了饥饿处境。教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从建院初期的简单上课、讲故事,进而成立剧团、建立剧院,提高了孩子们运用语言和表演的能力,提高了文化素质。这一切变化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凝聚著马卡连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第三部分描写教养院迁往库良日及其改造的过程。搬到库良日不久,教养院很快地完善起来,建立起更庞大、更坚强的集体,在新学校里,大家建立了马房、猪圈、金属加工作坊……学生们的成长都与教养院有个好集体息息相关,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许多儿童教育机构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里面没有形成一种风格,没有形成习惯和传统。 在《教育诗》里,马卡连柯的主要教育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