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回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回教 在中国对伊斯兰教的泛称,又称“回回教”称伊斯兰教徒为“回民”。 回教 又称伊斯兰教。7世纪由穆罕默德(570—632)创立于阿拉伯半岛。后成为阿拉伯国教。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沿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并在城中建立礼拜寺。唐玄宗时,户部员外郎王文共曾撰写回教碑。唐朝与大食国官方往来密切,从初唐高宗到中唐德宗148年间(651—798),史书明确记载大食遣使至唐达三十七次之多。安史之乱(755—763)中,唐朝曾借大食西域之兵二十万,这些士兵曾客入长安,其中一部分定居下来。史书明确记载德宗贞元三年(781)“胡客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命检括有田宅者,凡得四千人。”(《资治通鉴》)唐代大量客居长安的大食人中必有大量穆斯林,他们与当地汉人同处共荣,成为回教在三秦的重要社会基础。元代大量回民移入西安。现存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的一方碑石记叙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曾在西安回民中物色通晓阿拉伯文字的翻译人员。可见元明陕西回民已颇具群体实力,并保持着较深厚的阿拉伯文化与宗教传统。现存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是陕西最大的清真寺,也是我国伊斯兰教寺院中,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寺院之一。据寺内《创建清真寺碑记》载,该寺为天宝四年(742),由唐玄宗敕令创建,宋、元、明、清不断增制。现存建筑多属明代。寺院占地一万二千多平方米,前后共分四进院落。主体建筑为前后大殿、省心楼、凤凰亭、朝阳殿,合称五凤朝阳殿。大殿可容千余人同时礼拜。寺院气魄之雄伟、设计之精巧、工程之浩繁,令人感叹不已。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諸教部 > 伊斯蘭教派教職(附) > 伊斯蘭教 > 回教 回教 huíjiào 即回回教。 宗教 宗教教(~派;~规;~义;~堂;~主;~徒;信~;在~;说~;传~) 另见:信仰 神仙 佛 寺庙 ☚ 信奉 家庭 ☛ 回教亦称“回回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明马欢著《瀛涯胜览》用“回回教门”称伊斯兰教;嘉靖年间郎瑛所著《七修类稿》卷十八,简称为回回教。 回教伊斯兰教在我国的旧称,又作回回教。自元以后,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为“回回”,故将其信仰的宗教称作回教。1956年6月后,改称伊斯兰教。 回教伊斯兰教在中国旧称,也称“回回教门”、“回回教”。自元代以来,中国史籍多用“回回”一词泛称伊斯兰教信仰者,因此称伊斯兰教为“回回教门”、“回回教”,简称“回教”。直至民国时期仍然存在,使用此种称呼。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伊斯兰教名称问题的通知》,指出:“伊斯兰教是一种国际性宗教,伊斯兰也是国际通用的名称”。规定“今后对伊斯兰教一律不要使用‘回教’这个名称,应该称‘伊斯兰教’”。现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仍沿用此称。 回教 回教宗教流派。为旧中国时对伊斯兰教的俗称。 ☚ 伊斯兰教 门宦 ☛ 回教又称“回回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元以后,中国史籍多用“回回”一词泛称伊斯兰教的信仰者。明马欢《瀛涯胜览》以“回回教门”称伊斯兰教,郎瑛《七修类稿》简称为“回回教”。 回教 回教亦称“回回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明马欢著《瀛涯胜览》用“回回教门”、嘉靖(1522—1566)年间郎瑛著《七修类稿》卷18用回回教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叶(唐高宗时)传入中国,自元以后,泛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为回回,故把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称为回教或回回教。意为回族信仰的宗教,解放初期仍沿用。但伊斯兰教的产生比回族的形成早,而其信仰者除回族外,国内外还有许多其他民族,所以回教这个名称不确切。1956年6月2日《国务院关于伊斯兰教名称问题的通知》中指出,“伊斯兰教是一种国际性的宗教,伊斯兰教也是国际间通用的名称”,并规定“今后对伊斯兰教一律不使用‘回教’这个名称,应该称伊斯兰教。” ☚ 司徒雷登 传灯 ☛ 回教hui jiaoIslam 回教Islam 回教Islam 回教Islamism;Islam;Mohammedanism 回教 回教huí jiàoIslam阿拉 [ā lā] Allah ☚ 佛教 天主教·基督教 ☛ 回教明末传入台湾。日据时代遭到禁止。1949年大陆回教学者王静斋曾赴台北主持清真寺教务,时约4万名回教徒进入台湾。1984年台湾有清真寺5所(台北2所,桃园、台中、高雄各1所),信徒54万余人。现有回教组织“中国回教协会”、“台湾省回教会”、“中国回教青年会”、“中国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