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回回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回回炮

 又叫投石机,成吉思汗西征把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阿拉伯人在中国火药及火炮的基础上,发明了回回炮。这种火炮比当时的中国火炮威力更大。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遣使从阿拉伯人的统治者、蒙古宗王旭烈兀等处征炮匠,回回炮的制造者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应诏,二人举家驰驿至京师。回回炮制造出来后,在京城试射,并用于保卫大都,在攻打南宋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攻打襄阳时,“亦思马因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怯以城降。”(《元史》卷二○三《亦思马因传》)至元十年“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人,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至京师。”(《元史》卷九八《兵志》一)至元二十二年(1285)“枢密院奉旨改元帅府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以阿老瓦丁为副万户。”(《元史》卷二○三《阿老瓦丁传》)回回炮这时已经在大都大规模地生产了。至治三年(1323)一月,又遣回回炮手赴汝宁、新蔡,遵世祖旧制,教习炮法。”(《元史》卷八八《英宗纪》二)这时回回炮开始在广大的地域推广。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火藥器部 > 火炮 > 襄陽砲 > 回回砲
回回砲  huíhuípào

即襄陽砲。

回回炮

亦称襄阳炮或西域炮,元攻城的主要兵器。蒙古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攻金凤翔,仅打城的一角,就用抛石机四百座。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攻襄阳,用西域人亦思马音所造抛石机,发射一百五十斤重的石弹。其威力“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后人称此炮为回回炮,比发石机有很大改进,能抛射百斤以上石弹而不用人拉绳,在炮竿后端挂上一块巨大的铁块或石头,又在炮架上安装一个铁钩,钩住炮竿,放时只要把铁钩扯开,炮竿后端自然下坠,前端升起,把石弹或火器抛掷出去。比宋代抛石机威力大得多。

回回炮

亦称“西域炮”。元时用机械抛发巨石的攻城武器。至元八年(1271)由回回人*阿老丁和亦思马因创制,并有回回军士执掌和教习,故名。在梢头安放大石,后座只用少数人操纵机关,猛压梢头,巨石随竿抛掷空中,坠入目标。一般抛发二、三百斤大石。十年元军攻襄阳时,“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雷霆,城中汹汹”。明初大将徐达攻苏州城仍用,后被大型火铳武器代替。

回回炮

亦称“襄阳炮”或“西域炮”,元军攻城的主要兵器。蒙古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攻金凤翔,仅打城的一角,就用抛石机400座。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攻襄阳,用西域人亦思马音所造抛石机,发射150斤重的石弹。其威力“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后人称此炮为回回炮, 比发石机有很大改进,利用重力抛射,能抛射百斤以上石弹。

回回炮

回回炮

亦称“西域炮”。中国古代回族创造发明的武器。元至元八年(1271)由回回科学家、军事家阿老丁和亦思马因创制,并由回回军士执掌和教习,故名。此炮在梢头安装大石,后座只用少数几人操纵机关,猛压梢头,巨石便抛掷空中,坠入目标。一般能抛发二三百斤的大石,为当时攻城防御较为先进的武器。至元十年(1273)元军攻打襄阳时,据史载“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雷霆,城中汹汹”。明初大将徐达攻苏州城仍用,后被大型火铳武器代替。

☚ 大食助唐   先贤古墓 ☛

回回炮

又称“西域炮”。元代用以攻城的一种抛石机。至元九年(1272)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创制并由回回军士执掌和教习,故名。其法是在机梢头,安放大石,后座只用少数人操纵机关,猛压梢头,巨石随竿抛掷空中,坠入目标,所击无不摧陷。弹重通常达150斤左右。十年,元军久攻湖北襄阳不下,即用此炮攻城,中其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诸将多逾城降。因亦别称“襄阳炮”。元朝有“回回炮手”兵种,并设有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亦思马因曾任回回炮于都元帅。明初常遇春攻采石、徐达攻苏州城、仍用。后被大型火铳所代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