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人论
四象人论是李济马在“四端论”里以心身统一及脏理和心性互为相关的观点,将人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的学说。
《东医寿世保元》说:“《灵枢》书中有太少阴阳五行人论,而略得外形,未得脏理,未尽精究也。”“余生于医学经验五、六千载后,因前人之述,偶得四象人脏腑性理,著得一书名曰《寿世保元》,太少阴阳之短长变化,一同之中有四偏”,这就是“人禀脏理有四不同:肺大而肝小者名曰太阳人;肝大而肺小者名曰太阴人;脾大而肾小者名曰少阳人;肾大而脾小者名曰少阴人。”
四象人的脏局为何出现“四偏”,《东医寿世保元》认为除“天理之变化”外,更重要的是喜怒哀乐性情对于脏局成形起着决定作用。即:“太阳人哀性远散而怒性促急,哀性远散则气注肺而肺益盛,怒情促急则气激肝而肝益削,太阳之脏局所以成形于肺大肝小也;少阳人怒性宏抱而哀情促急,怒性宏抱则气注脾而脾益盛,哀情促急则气激肾而肾益削,少阳之脏局所以成形于脾大肾小也;太阴人喜性扩张而乐情促急,喜性扩张则气注肝而肝益盛,乐情促急则气激肺而肺益削,太阴之脏局所以成形于肝大肺小也;少阴人乐性深确而喜情促急,乐性深确则气注肾而肾益盛,喜情促急则气激脾而脾益削,少阴之脏局所以成形于肾大脾小也。”在这里“直而伸”的肺气与哀性相呼应,成为哀性远散之生理之本;“栗而包”之脾气与怒性相呼应,成为怒性宏抱之生理之本;“宽而缓”之肝气与喜性相呼应成为喜性扩张的生理之本;“温而畜”之肾气与乐性相呼应,成为乐性深确的生理之本。与之相反,喜怒哀乐之情逆动则逆伤相应脏局。乐情之阴气逆动则损伤阳脏之脾;怒情之阳气逆动则损伤阴脏之肝;哀情之阳气逆动则损伤阴脏之肾;喜情的阴气逆动则损伤阳脏之肺。《东医寿世保元》说:“怒极者,怒之不胜,悲哀动中则肝魂乱也;哀极者,哀之不济,忿怒激外则肾志乱也;喜极者,喜之不服,侈乐无厌则脾灵乱也;乐极者,乐之不成则喜好不定,则肺意乱也”。并且提出了“太阳人恒戒暴怒深哀,少阳人恒戒暴哀深怒,太阴人恒戒浪乐深喜,少阴人恒戒浪喜深乐对健康长寿的好处。《四象草本卷》又说:“以人形其人性”指出了心身的辨证统一关系。《东医寿世保元》更具体地描述了四象人的性气和情气,指出:“太阳之性气恒欲进而不欲退;少阳之性气恒欲举而不欲措;太阴之性气恒欲静而不欲动;少阴之性气恒欲处而不欲出。”“太阳之情气,恒欲为雄而不欲为雌;少阴之情气,恒欲为雌而不欲为雄;少阳之情气,恒欲外腾而不欲内守;太阴之情气,恒欲内守而不欲外腾”。太阳人“其性便便然”,少阳人“其性恢恢然”,太阴人“其性卓卓然”,少阴人“其性坦坦然。”四象人说是四象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为发展四象诊断学(即辨象)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