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溟诗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溟诗话 四溟诗话又名《诗家直说》。明谢榛撰。榛号四溟山人,故名。四卷。论诗从“格调说”出发,兼及字句。主张师法初盛唐,而以盛唐李、杜等人为主。认为诗有兴、趣、意、理四格,以兴为主。强调“超悟”, “非悟无以人妙”,反对模拟,有别于李攀龙、王世贞之说。有《历代诗话》续编本和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宛平校点本。 ☚ 怀麓堂诗话 艺苑卮言 ☛ 四溟诗话 四溟诗话诗话著作。明谢榛撰。该书原名《诗家直说》,四卷,四百馀则。全书以谈论诗法为主,兼涉评诗和记事。其诗学见解,首先是尊唐抑宋,主张复古,拟古。这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人基本上是一致的,称“作者当以盛唐为法”。但谢榛又看到“文随世变”,“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也”,因而不赞成刻板摹仿、拟古不化:“今之学子美者,处富有而言穷愁,遇承平而言干戈,不老曰老,无病曰病。此摹拟太甚,殊非性情之真也。”书中有一则记载他和李攀龙、王世贞等人讨论初盛唐十四家诗集“孰可专为楷范”的问题,李、王等人“或云沈、宋,或云李、杜,或云王、孟”,谢榛则云:“历观十四家所作,咸可为法。当选其诸集中之最佳者,录成一帙,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这说明谢榛学唐的路子较宽。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说:“当七子结社之始,尚论有唐诸家,茫无适从”,谢榛之论出而“诸人心师其言。厥后虽争摈茂秦,其称诗之指要,实自茂秦发之”。由此亦可见谢榛诗论在“后七子”中的影响。其次,谢榛的诗歌理论,仍是建筑在“格调”说的基础上,上述所谓“神气”、“声调”、“精华”三要,实际上就是“格调”。书中又有“诗家四关”之说:“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之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矣。”此所谓“诵”、“听”、“观”、“讲”,其实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诗调诗格所提的要求。由此出发,书中以大量的篇幅谈论句法体制,平仄音韵,对偶虚实等有关诗歌格调的问题。再次,在创作上,谢榛反对先立意,而主张先“辞”后“意”,“意”随“辞”生。他认为宋诗的毛病就出在“宋人必先命意,涉于理路,殊无思致”。他把“意”分为“辞前意”和“辞后意”两种,反对“辞前意”而强调“辞后意”。他认为先有了“意”,再寻求“辞”来表达,“辞”就被“意”框住了,反而“辞不能达,意不能悉”。所以主张“辞后意”,即由客观事物触发,随同“辞”一起产生出来的“意”。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成分,即主题不应形成于创作前而应完成于创作中;但又有其不合理成分,即“辞”和“意”是不可能截然划分开来的。谢榛重“辞”轻“意”,主张先“辞”后“意”,显然带有形式主义倾向。在这一观点支配下,他对诗歌字句的要求极其严格,强调“诗不厌改”,并喜欢替人改诗。如他认为杜牧《开元寺水阁》诗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不工,拟将“雨”改为“月”,“落日”改为“静夜”,竟不顾全诗所写为登高晚眺,并非夜中之景;又如谢朓的名句“澄江净(一作静)如练”,他亦认为“澄”、“净”意思重复,拟改为“秋江净如练”。凡此之类,颇遭后人讥议。有《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校点本。 ☚ 唐诗品 诗家直说 ☛ 四溟诗话诗话。又名《诗家直说》。明谢榛撰。谢榛(1495—1575),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一生未仕、著有《四溟山人全集》,其中后四卷为《诗家直说》,明代有单行本。清代单行本称为《四溟诗话》。 《四溟诗话》共四百余则,以谈诗法理论为主,兼涉评诗与记事。作为明代后七子的初期领袖,谢榛的诗学见解基本上是宗法盛唐、强调气格,但是却时有突破,观点通达。他说:“作者当以盛唐为法”,“间有宋诗纯于心,发语或唐或宋,不成一家,终不可治”(卷二)。但是,与后七子中其他人以一家专为模范不同,谢榛主张:“历观(初唐盛唐)十四家所作,咸可为法。当选其诸集中之最佳者录成一秩,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卷三)他甚至超越“宗法盛唐”之说,认为“虽盛唐名家亦有罅隙可议”(卷二),因而“泥乎盛唐卒不能超越魏而追两汉也”(卷三)。谢榛论诗“以气格为主”,因此有“诗家四关”之说:“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之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矣。”(卷一)《四溟诗话》许多篇幅都在议论对偶虚实、声调体制等有关问题。但是,谢榛的气格说较之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格调说内涵更为扩大:“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卷二)这就将内在的情志同外在的音调、体制统一了起来,避免了片面追求形式的偏颇。 《四溟诗话》在复古理论的包裹下,也显示出理论的新变。在意象问题上,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不同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宋佚名《金针诗格》)的说法,而主张意象妙在含糊:“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惟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卷三)这种艺术的朦胧美,可以引导出鉴赏的审美创造余地即想象空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卷一)谢榛提倡“直写性情”,因此提出“景媒情胚”的意象结构理论:“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卷三)景是抒情的媒介,情是诗歌的灵魂。这种孤不自成、相补相成关系的点明避免了“情景交融”这种说法的含浑笼统。谢榛的这些论述显然是清初王夫之、近代王国维意象说、意境说的先导。谢榛提倡“妙悟”。其妙悟,一是指对盛唐诗歌境界的心领神会,一是指“悟以见心”以观照心灵(卷三)。在谢榛看来,对盛唐诗歌的“一字之悟”“一篇之悟”只是“小法”,而见心之悟才是“大法”,才能“心有所主,而能夺盛唐律髓,追建安古调”(卷四)。在《四溟诗话》中,谢榛还主张“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将天机兴会置于人工雕琢之上。他说:“诗有天机,待时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卷二);“诗有不立意造句,以兴为主漫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卷一)。谢榛反对先确定主题而后措辞的“辞前意”,而提倡“辞后意”,即灵感触发、意随辞生。谢榛的这些思想,同晚明公安派的“情性论”、清初王士禛的“神韵说”,都有合拍之处。对于文学批评,《四溟诗话》中也有很好的意见。从创作者方面说,谢榛认为“作诗勿自满”(卷二),不能“称之则快意,议之则变色”(卷三)。从批评者方面说,他总结当时的弊习有三,即忌、奸、谄:“凡制作系名,论者心有同异,岂待见利而变哉?或见有佳篇,而虽云好,默生毁端而播于外,此诗中之忌也。或见有奇句,佯为沉思,欲言不言,俾其自疑弗定,此诗中之奸也。或见名公巨卿所作,不拘工拙,极口称赏,此诗中之谄也。”谢榛的批判,当融入自己亲身体验,可谓入木三分。《四溟诗话》还指出评论作家要听其言、观其行,反对行不顾言:“汉高帝《大风歌》曰:‘安得猛士守四方。’后乃杀戮功臣。魏武帝《对酒歌》曰:‘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坑流民四十余万。魏文帝《猛虎行》曰:‘与君结新婚,托配于二仪。’甄后被谗而死。张华《励志》诗曰:‘甘心恬淡,栖志浮云。’竟以贪位被杀。”“予笔此数事,以为行不顾言之诫。”谢榛的这段指证也是发前人所未发。 《四溟诗话》在当时影响颇大。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说:“当七子结社之始”,“诸人心师其言,厥后虽争摈茂秦,其称诗之指要,实自茂秦发之”(丁集)。此书虽有复旧、平庸、迂腐之处,但是也有许多新的见解,给晚明清初的诗歌理论以深刻影响。其中一些精彩论点至今仍不乏理论价值。 有《海山仙馆丛书》本、《谈艺珠丛》本、《说郛续》本,通行本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中华书局《历代诗话续编》排印本。 四溟诗话 《诗家直说》二卷。明谢榛撰。……榛诗本足自传,而急于求名,乃作是书以自誉,持论多夸而无当。又多指摘唐人诗病,而改定其字句,甚至称梦见杜甫、李白登堂过访,勉以努力齐名。今观其书,大旨主于超悟,每以作无米粥为言,犹严羽才不关学、趣不关理之说也。又以练字为主,亦方回句眼之说也。……至所谓“诗以一句为主,落于某韵,意随字生,岂必先立意”云何,其语似高实谬,尤足误人。是但为流连山水,摹写风月,闲适小诗言耳,不知发乎情,止乎礼义,感天地而动鬼神,固以言志为本也。 谢山人 《四溟诗话》 以唐律、六朝诗为是女工,真堪一笑。 《四溟诗话》 四卷,原名《诗家直说》。……王渔洋曰:“茂秦今体工力深厚,句响而字稳。”又曰:“茂秦诗有两种: 其声律圆稳,持择矜慎者,弘正之遗响也; 其应酬牵率,排比支缀者,嘉靖之前茅也。”胡石斋曰:“茂秦论诗,真天人具眼,王弇州所不及。”今读此书,信然,惟其好改唐诗,颇为人所讥弹。 四溟诗话一名《诗家直说》,明谢榛(四溟山人)著。4卷。有《历代诗话续编》本。齐鲁书社87年出版李庆立等《诗家直说笺注》,可参。著者论诗,“以盛唐为法”。此书从诗歌艺术的特殊性和风格特色方面强调盛唐(特别是李杜)诗歌的成就。它在诗歌创作论上最大贡献是“情景交融”说。书中对李杜等人诗中的情景关系作了论述。从对杜甫《秋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的称赞中可以看出,著者此处所说的“景”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原型,而是经过诗人头脑的选择重新组合甚至加工变形了的艺术图画,即属于诗人心智果实的第二自然。书中还大量地运用了比较法。如谓韦应物“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居易“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寸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这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把同意、同题材或同一表现手法的诗作放到一起研究,把唐诗放到它以前或以后的诗歌中进行考察,有助于辨其优劣,明其源流。著者推崇唐诗,却不迷信唐诗,批评了唐诗中的一些缺点。认为刘禹锡《望洞庭》“意巧则浅”,许浑《村舍》“句巧则卑”,指出了创作中“雕锼太甚伤于巧”这组矛盾;认为李频“星临剑阁动,花落锦江寒”犹“佳人掌”对“壮士拳”,指出了上下两句意境有刚柔之别,属对勉强,皆能切中其弊。但这种批评往往走过了头,如说诗中用某某字“韵不雅”、“流于粗恶”,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又常常擅改唐人诗句而沾沾自喜,如点金成钱,佛头著粪。至如论唐诗中所持的“诗以一句为主,落于某韵,意随字生,岂必先立意哉”的观点,诚如《四库提要》所讥:“其语似高实谬,尤足误人。是但为流连山水、摹写风月闲适小诗言耳。” 《四溟诗话》又称《诗家直说》。中国修辞学史上第一本论诗的修辞法的专著。明代谢榛著。曾被收入《历代诗话续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将它与《薑斋诗话》合成一集出版。共4卷84则。该书论诗的修辞,赞美古人,主张取法盛唐,偏重于形式上的学古,但对仿拟的修辞,又主张以翻意新奇、造语简妙为主。修辞理论方面,论及辞与意、情与景、奇与正等问题;修辞手法方面,论及比喻、对称誉(夸张)、用事、复叠、省略、对偶等辞格及诗的修改、炼字、炼句等问题。 四溟诗话 四溟诗话明 ·谢榛撰。四卷。一名《诗家直说》。榛 (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临清 (今属山东) 人。一生未仕,客游诸藩王间。此书论诗主张师法初,盛唐而以学盛唐诗的格调为主,大力倡导将盛唐诗篇中“最佳者”,“熟读之以夺神气; 歌咏之以求声调; 玩味之以裒精华”。以此为基点,书中着重讨论唐诗的格调技巧。认为“诗文以气格为主”,重视意境创作,提出“诗有造物”,即通过想象、虚构塑造形象、意境。特别强调情和景的关系,认为“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对诗的形式要求极严,提倡语言平易自然,以为“炼句妙在浑然”,反对雕琢。有 《海山仙馆丛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 渚山堂词话 南词叙录 ☛ 四溟诗话 四溟诗话明谢榛著。对宋玉赋、贾谊赋、扬雄赋等均有评论。 ☚ 升庵集 唐雅 ☛ 四溟诗话原名《诗家直说》。诗话。明人谢榛(1495—1575)撰。四卷。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终身不仕,著有《四溟集》。此编原名《诗家直说》,近人丁福保改今名。作者为明代“后七子”之一,论诗主格调说, 四溟诗话 四溟诗话诗话。又名《诗家直说》。明谢榛撰。谢榛(1495—1575),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一生未仕、著有《四溟山人全集》,其中后四卷为《诗家直说》,明代有单行本。清代单行本称为《四溟诗话》。 ☚ 升庵诗话 艺苑卮言 ☛ 四溟诗话一名《诗家直说》。明谢榛(号四溟山人)撰。四卷。榛为明后七子之一,在崇古、复古的前提下,又提出与李攀龙、王世贞不同的意见,重视“天机”和“超悟”,提倡语言自然平易。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宛平校点本。 四溟诗话 四溟诗话一名《诗家直说》。明谢榛(号四溟山人)撰。4卷。他的论诗主张主要表现于这部书中。他的基本态度与李攀龙、王世贞是一致的,也是极力主张模拟盛唐,鄙视宋人,更反对向近人诗学习。而在唐人中他认为可以取法其长的,只有盛唐14家。对诗的形式要求极其严格,一字一句也不放过。有时只顾字句,而忽略了全诗。他的诗歌创作有时仅得佳句而难见完篇,这种现象正是他创作指导思想带来的必然结果。 ☚ 四件喜事 生命 ☛ 《四溟诗话》si ming shi huaRemarks on Poetry from Siming→谢榛(Xie Zhe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