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川相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川相书 四川相书流行于四川的一种隔壁戏 (口技)。由一个演员在高约五尺、宽约二尺见方的布帐里,凭着一张口,借助简单的道具 (扇子、铜铃、盆碗、木瓢等),描绘环境,陈述故事,表现人物的活动。观众看不到演员的动作,而是通过听觉产生联想,得到艺术享受。由口技发展而来,相传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由外省传入后经艺人苦心创造,吸收其他曲艺营养,加之对本地方言的恰当运用,遂成为散发地方乡土气息的曲艺形式。节目富于幽默讽刺的喜剧风格,常运用谐音、语误、吟诗、作对、说诨话、作打油诗、用歇后语、开玩笑等等手法来取得喜剧效果。内容以说故事为主,在正文之前,常以飞禽走兽的肖声来吸引听众。陈述故事时,主要运用通俗、生动、性格化的对白来塑造人物形象。每一相书段子中的人物,少则二人,多则十余人,演员运用唇、齿、口腔和鼻腔等部位,迅速变换不同声音,表现不同人物,使听众通过不同声音可分辨出人物的性别、年龄、身分地位、性格特征等,犹如身临其境,活灵活现。著名的相书艺人有曾炳昆及弟子刘玉清、曾小昆、罗俊林等。相书的节目,三十年代尚有四十多段,建国后,由罗俊林保留下来二十五段,其中优秀的篇目有《骗总爷》、《写对杀猪》、《霉登堂》等。 ☚ 独脚戏 答嘴鼓 ☛ 四川相书四川曲艺曲种。又称四川口技、隔壁戏。一名演员在高约5尺、宽约3尺的布帐内,凭一张嘴和几件简单的道具 (如醒木、铜铃、碗、碟) 摹拟各种音响描绘环境,摹拟人物对话,陈述故事。流行于成都、重庆等地。长江下游一带的“隔壁戏”在清咸丰年间 (1851年~1861年) 传入四川后逐渐形成带有方言特点的四川相书。常用谐音、语误、吟诗、歇后语、打油诗等引人发笑,以幽默讽刺见长。著名相书艺人有曾炳昆,改编创作的新曲目有《骗总爷》、《写对杀猪》、《霉登堂》、《双灵牌》、《逗街》、《花子闹街》 等40余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