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川扬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

曲艺的一种。发源于成都,流行于四川的川西平原和川东、川南一带。相传清乾隆年间即已形成。一般为数人坐唱,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各行脚色,但不按脚色化装,近于戏曲的清唱。曲本为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体裁,主要的唱词、念白均为脚色第一人称的语言。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基本曲调有正调(大调)和越调(月调)两类。正调是板式变化体,应用范围广;越调是曲牌联套体,抒情性较强。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配以京胡、三弦、碗碗琴、鼓板等。传统曲目多为长篇。

☚ 木鱼   开篇 ☛
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

曲艺曲种。相传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四川成都、重庆等城市。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曾形成多种流派,至清末,主要有“南会”和“北会”两派,其后又出现以“慈惠堂”为核心的“堂派”。坐唱形式,体制以第一人称的代言为主,分生、旦、净、末、丑、杂等脚色说唱,在每段开头、结尾及段落之间,穿插第三人称口吻的唱词交代情节和描摹环境气氛。唱腔分大调和越调两类。大调为板腔体,越调为联曲体。演员自奏乐器自唱,乐器以扬琴为主,配以京胡、三弦、鼓板等。曲目分为大本和单折两类,多取材于《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以及《琵琶记》、《白蛇传》等戏曲故事。

☚ 徐州琴书   云南扬琴 ☛
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

琴书的一种。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四川大部分地区。基本曲调分正调和越调两种。正调为大调,越调为小调。正调由六板头子、快一字、舵子、二流、三板等组成,是板腔体;越调是吸收四川清音等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为联曲体。表演时演员坐唱或主角站唱、配角坐唱。除用扬琴伴奏外,兼用鼓板、怀鼓、京胡、二胡、三弦等。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四川扬琴分“文采派”、“本色派”两大流派。传统曲目有《香莲闯宫》、《秋江》等。

☚ 四季调   四川评书 ☛

四川扬琴

四川地方曲种。早期曾称“渔鼓洋琴’、“大鼓洋琴”,因表演时以洋琴为主要伴琴乐器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 (1736年~1820年)。道光时 (1821年~1850年),成都的扬琴艺人已有行会组织三皇会,定期在茶馆聚会演唱。1925年成都开办扬琴班,招收艺童学习扬琴,这是四川扬琴最早的科班。30年代起陆续涌现出一批造诣较高的扬琴艺人,如李联升、杨竹轩、李德才、叶南章、张大章、洪凤慈、刘松柏等。表演方式为五人坐唱,击扬琴者前排居中,小三弦在左侧,鼓、板、梆子由一人司职居其右,后排为京胡和二胡。演员自弹自唱,夹以说白。女角色常由男性反串,演唱时采用假嗓。男角色则真、假嗓结合。男演员分生、旦、净、末、丑,发声各具特色。女演员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唱本类似小戏曲剧本,唱词有7字、10字句。音乐分省调和州调。省调流传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州调分布于川南及川东、川北部分地区。传统曲目约300余段,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 《华容道》、《清风亭》、《活捉三郎》、《秋江》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扬琴得到恢复发展,创作出不少新作品,如 《嘉陵江上红旗飘》、《拷红》、《急浪丹心》、《铁窗训子》、《十里长街送总理》、《浣花夫人保成都》 等。

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

原称洋琴。形成于清乾隆年间。1925年,成都慈惠堂瞽童教养所设立洋琴班招收盲童,依慈、惠、大、成……字辈排列,至1950年结束,共办了10班(每班20名),培养了诸多盲童,可见当时扬琴流传之盛。传统曲目300余种,以三国故事为多;脚本代言为主,文辞典雅。演唱形式常以五人组合,各奏扬琴、小三弦、京胡、二胡(原为碗琴)、鼓板,分角坐唱。四川扬琴有省调和州调之分。省调流传于成都及附近城镇,后传入重庆,唱腔分越调和大调,越调以唱为主,有曲牌近20支,连缀演唱,间奏时有少量说白;大调说唱并重,主体唱腔为板腔体结构,另有辅助唱腔和专用唱腔曲牌若干支。主体唱腔与〔垛子〕分男腔与女腔。男女腔又分甜皮与苦皮。州调流传在四川成都地区以外的汉族地区,唱腔与省调主体唱腔的男腔近似,也分甜皮与苦皮。1950年以前,四川扬琴无女演员。


四川扬琴 右起:刘时燕、林德州、徐述君演唱

☚ 四川清音   四川竹琴 ☛
000015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