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大徽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

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北京剧坛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著名徽班的合称。徽班是以安徽籍(特别是安庆地区)艺人为主,兼唱二簧、昆曲、梆子、罗罗等腔的戏曲班社。最初活动于皖、赣、江、浙诸省。自清乾隆五十五年起,各徽班相继进京,并在演出过程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班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班以童伶出色。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在吸收京、秦诸腔在剧目、声腔、表演各方面精华的基础上,兼习楚调之长,为向京剧演变奠定了基础。故“四大徽班”进京,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治至宣统间相继散落。

☚ 南洪北孔   目连戏 ☛
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

清乾隆至光绪间享名于北京的“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徽班的合称。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书的杨懋建《梦华琐簿》即称:“春台、三庆、四喜、和春,为‘四大徽班’。”参见各该条。

☚ 集秀扬部   三庆徽部 ☛
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

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为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征调“三庆班”开始,陆续进京的徽班中最有名,影响较大的四个徽班。这四个徽班并不都是从安徽去的,三庆班是从安徽去的、四喜班是从苏州去的、和春班是从扬州去的,春台班是从湖北去的。当时凡以安庆艺人为主的戏班,统称徽班。因长期在北京演出,在二黄、昆曲等腔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高腔(时称京腔)、秦腔,后又汇合了汉调(又称楚调)之长,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徽班也从以徽调、昆曲合演,变为以演京剧为主,甚至纯演京剧。“三庆班”从高朗亭开始,有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谭鑫培、何桂山等著名演员隶属此班。“四喜班”中有张二奎、王九龄、刘赶三,梅巧玲、时小福、孙菊仙等。“春台班”有余三胜、胡喜禄、俞润仙、汪桂芬等。“和春班”有王洪贵等。清末民初四大徽班相继衰落散班。四大徽班的进京,是京剧形成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凤阳三花   南国红豆 ☛
四大徽班

286 四大徽班

清乾隆年间先后到北京的四个著名戏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的合称。因演员以安徽籍为主,故称徽班。最先进京的是三庆班,因为给清高宗弘历祝寿,而于1790年进京。此后四喜、启秀、霓翠等班先后到京,并合并成四大徽班。徽班原本演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等花、雅两部戏,到京后,逐渐吸收京腔、秦腔,尤其是吸取汉调诸长,在剧目、声腔、表演诸方面发展自己,为京剧的最终形成作出卓越贡献。

☚ 戏剧组织和戏剧报刊   三庆会 ☛
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

指清乾隆时期活跃于北京剧坛的四个著名徽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给高宗皇帝庆寿,安徽艺人高朗亭率领三庆班进京献艺,在北京大受欢迎。继三庆班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三和”等戏班陆续进京。在演出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名声最盛,时称“四大徽班”。名为徽班,是因为它是由安徽盐商经营的戏班。徽班以唱二黄为主,又兼唱梆子、昆曲、罗罗等腔。进京后,徽班又将京城中流行的京腔、秦腔吸收了进去,从而以剧目繁多,曲调丰富而受到京城观众的喜爱。四大徽班各有其特色,三庆以“轴子”见长,即擅演连台本戏;四喜以“曲子”见长,即擅唱昆曲戏;和春以“把子”见长,即武戏演得好;春台以“孩子”见长,即它的童伶(演戏的小孩)很出色。徽班进京,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它给北方观众带来了二黄调这一新腔。而且在嘉庆、道光年间,汉戏(楚调)艺人进京搭徽班唱戏,将西皮调带进京城。二黄西皮在北京的合流,孕育形成了后来成为全国性大剧种的京剧。

☚ 南府及升平署   三、近现代戏曲 ☛

四大徽班

清乾隆年间活跃于北京剧坛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四个著名安徽剧班的合称。徽班长期在京演出,又兼收并蓄其他剧目精华,故风行一时,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了给弘历祝寿,征调著名的“三庆徽班”入京。此后,陆续到北京剧坛演唱的还有四喜、和春、春台等。四个著名徽班合称“四大徽班”。四班长期在北京演出,在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不断吸收京腔(高腔)、昆腔、秦腔以及其他地方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演变成为京剧。“四大徽班”进京,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京剧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四大徽班”各有特长,各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三庆班的“轴子”,以连演整本大戏《三国志》最著名;四喜班的“曲子”,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班的“把子”,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班的“孩子”,以童伶最为出色。一时京城出现“四大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直至清末,相继散落。

☚ 七行七科   喜连成社 ☛
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

指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著名的戏曲徽班。徽班是以安徽籍艺人为主,兼唱二簧、昆曲、梆子等腔的戏曲班社。从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 起,这四个戏班先后来到北京演唱,并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以徽调的二簧和汉调和西皮为基础,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以及其它地方小戏、民间乐曲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变成为京剧。戏曲史上,四大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故为后人所重视。

☚ 京剧   秦腔 ☛
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

指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著名的戏曲徽班。徽班是以安徽籍艺人为主,兼唱二簧、昆曲、梆子等腔的戏曲班社。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这四个戏班先后来到北京演唱,并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以徽调的二簧和汉调和西皮为基础,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以及其他地方小戏、民间乐曲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变成为京剧。戏曲史上,四大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故为后人所重视。

☚ 京剧   秦腔 ☛
0000744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