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声 四声音韵学名词。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汉语字音分别声调,古已有之,但“四声”之名始于齐、梁。沈约、周颙等人以平、上、去、入四字作为各类声调名,总称为“四声”,并沿用至今。古四声的调值已不可考,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是从古代四声演变而来的。各地方言,四声相同,调值却未必相同。古代韵文都注意字音的平仄调节,使之谐协动听,高低错落有致,称为调平仄。平仄,即韵书所谓四声。平声声尚含蓄谓之平;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则逼侧而调不得自转,故均谓之仄。制曲者须知,北音无入声字,《中原音韵》将入声字转派在平、上、去三声,各有所属,不得假借;南曲则不然,入声自有正音,又施于平、上、去三声,无所不可。作曲宜平不得用仄,宜仄不得用平,宜上不得用去,宜去不得用上,宜上去不得用去上,宜去上不得用上去,上上去去不得叠用,单句不得连用四平、四上、四去、四入。但因字格规定的特例除外。押韵有宜平而亦可用仄者,宜仄而亦可用平者,宜平不得已而以上声代之者,然不宜多用入声代平、上、去字。曲之四声有不可易者,亦有可变化而用之者,但曲之句末处最为重要,宜遵谱式,不可改易。 ☚ 格律 平仄 ☛ 四声 四声词中平、上、去、入四声的运用,随着词体的发展演变而有所不同,有悉合四声的,也有特殊用法,或可替代的。《乐府指迷》谓“但看句中用去声字最为紧要”。又指出平声字可用入声字替代。宋词中以入声字用作平声的甚多,常见的有“独”、“欲”、“不”、“一”等。如张先《踏莎行》“密意欲传”的“欲”字用作平声。《词律发凡》:“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代平,去则独异。故余尝窃谓论声虽以一平对三仄,论歌则当以去对平、上、入也。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用入且不可,断断勿用平、上也。”去声字常与上声字连用,而大都用在词中换韵处,或作领字,所谓名词转折跌宕处,多用去声,以振起全篇。至于入声字,今已消失。四声之中,入声最难分别。因唐宋时入声已有入派三声的现象。《词林正韵》发凡:“惟入声作三声,词家亦多承用,如晏幾道《梁州令》:‘莫唱阳关曲’中‘曲’字作邱雨切,叶鱼韵。”此类词例,不可悉数,而有些词调必用入声字的,切不可改用他声。 ☚ 响字 平仄 ☛ 四声 四声汉语字音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汉字分别声调,由来已久,但初无“四声”之名,至南朝齐周颙作《四声切韵》、梁沈约撰《四声谱》,始以平、上、去、入四字作为各类的调名,总称“四声”。唐以后以诗赋取士,官私韵书,均以此定四声,四声遂得到广泛运用,一直沿用至今。 ☚ 浮切 五音 ☛ 四声 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平、 上、 去、 人。 上、 去、 入总称仄声,故四声又称“平仄”。古四声是汉语客观存在的语音现象,但直到南朝,才被学者发现,并有意识地运用在诗歌和骈文中,即所谓 “平仄相拗”,造成低昂互节、抑扬顿挫的音响效果。其发声特点,古人有口诀说: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是中古汉语的四种声调,元代时,汉字的四声已发生变化,如入声开始消失。周德清著 《中原音韵》,总结当时北方共同语音的新变化,提出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即将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将入声分派到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于是汉语四声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的四声非常接近: 阴平对应一声,阳平对应二声,上声对应三声,去声对应四声。但明清文人写诗作词,却照旧用中古四声的平仄规则。古今四声的对应关系是: 阴平 (一声)、阳平 (二声) 是平声,上声 (三声)、去声(四声) 是仄声,入声则分别转到这四个声调中去了,只有某些方言中还保留着古入声字的读音。现代人如果想知道哪些字在古汉语中属入声字,则须查阅入声字表。 四声sìshēng指古汉语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也指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 四声音韵学术语。指汉语的四个声调。四声的具体内容各时期、各方言各不相同。上古汉语因无韵书传世,其声调至今言人人殊。齐梁时,沈约、周颙以“平、上、去、入”四字作为各类声调的名称,总称“四声”,沿用至今。古四声的调值,今已不可考。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从古四声演变来的。其调值分别为55、35、214、51。方言里的四声调值各不相同,情况特别复杂。 四声 四声传统音韵学把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叫做“四声”。“平”“上”“去”“入”是四类声调的代表字。 ☚ 调值 五声 ☛ 四声指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阴声和阳声韵母的一个音节可以有平、上、去三种声调,入声韵的音节自成一类称为“入声”调。这种四声,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南史·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玡王融以气类声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又《南史·沈约传》: “约撰《四声谱》……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捨曰: ‘何谓四声?’捨曰: ‘天子圣哲’是也。”四声的名称也是沈约等人命名的。关于古代四声的调值,唐·处忠有“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元和韵谱》);明·真空有“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玉钥匙门法歌诀》)等说法。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的合称。由中古四声发展演变而来。 字 字字(单~;白~;错~) 语 另见:文字1 写字 词语 书法 ☚ 字 各种字 ☛ 声调 声调调(音调;字调) ☚ 腔调 铿锵 ☛ 四声 017 四声指汉语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六朝以前还没有四声的名称,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才以平上去入作为各类调名,统称四声。古四声的调值经考分别是:平声是中平调,上声是高平调,去声是低平调,只有入声调值不可考。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而来的,从平声中分裂成“阴”“阳”两声,上声、去声保留,入声消失了。普通话阴平,也称第一声,读高平调,符号是“-”; 阳平,也称第二声,读高升调,符号是“ˊ”;上声,也称第三声,读先降后升的曲折调,符号是“ˇ”; 去声, 也称第四声, 读降调, 符号是“ˋ”。 “四声”也泛指声调。 ☚ 叠韵 平仄 ☛ 四声 四声sisheng音韵学术语,指汉语中可以区分字义的四种乐调重音。一般认为,原始汉语中本来没有声调,但有一套相当复杂的韵尾辅音系统,这套辅音系统后来渐趋消亡,于是声调便作为区分字义的一种补偿手段应运而生。在汉代的语言中,四种声调已大致完备,但并未受到人们的注意。到了南朝齐永明年间,诗人沈约等人大力主张在写诗时注意汉字的韵律,这时才总结出汉语的声调共有四种,并以“平”、“上”、“去”、“入”四个字来代表。此后,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的名称便一直沿用下来了。到了现代,当初的四声类别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古今声调之间难以构成严整的对应关系,于是人们便参照古音而把现代汉语的声调写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简称阴阳上去,如“妈”、“麻”、“马”、“骂”。现代的这四种声调不但与古代类别参差,而且就同类的字而言,其调值也与古代大相径庭了。 ☚ 叠韵 平声 ☛ 四声 四声sisheng汉语传统音韵学术语。 ☚ 声调 重音 ☛ 四声 四声Sisheng指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虽然汉语字音早有声调区别, 但到齐梁时代沈约等人才以“平”、“上”、“去”、“入”四个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成了四声的名称。古代四声调值今天已无法考知。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由古代四声发展演变而来,古代的入声被派入其他三声,从普通话音系中消失了。 ☚ 押韵 平声 ☛ 四声汉语语音声调的四种类别,即平、上、去、入四声。四声是汉语语音早已存在的客观事实,但四声之名,则始创于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 四声 四声普通话声调的四种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统称“四声”。声调是明确区别字义的标志。如“答、答、打、大”四个字的声母、韵母都是由“da”构成,不带上声调,并不清楚具体是哪个字。搭(da)字的声调就是阴平,用“ˉ”表示;答(da)字的声调就是阳平,用“ˊ”表示;打(da)字的声调就是上声,用“ˇ”表示;大(da)字的声调就是去声,用“ˋ”表示。普通话的四声是从古代语音的声调演变而来的,它们和古代声调“平、上、去、入”调类名称虽有相同,但调值并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 ☚ 音韵学 五音 ☛ 四声si sheng❶four tones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nunciation 四声four tones 四声❶four tones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nunciation(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