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古称蒲类,为匈奴游牧地。唐置蒲类县。元更名巴尔库勒。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改称巴里坤。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置镇西府,隶属甘肃布政使。咸丰三年(1853年)撤府设厅,隶镇迪道。民国2年(1913年)撤厅设镇西县,先后隶于迪化道、哈密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改镇西县为巴里坤县,1954年9月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隶属哈密地区。总面积3.84万平方公里。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306公里,有老爷庙口岸对外开放。县政府所在地巴里坤镇东南距哈密市131公里,西距乌鲁木齐市595公里。
辖2镇、10乡、3场、46个村。境内驻有新疆军区军马场和兵团哈密管理局的红山农场、红星一牧场。1995年全县总人口10.08万人,由哈萨克、汉、回、蒙古、维吾尔等13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人口2.86万人,占28.4%,其他少数民族人口0.19万人,占2%;农村人口7.9万人,占78.4%;农村劳动力2.76万人。
有耕地3 367公顷;森林2 687公顷,以落叶松、天山云杉为主,木材蓄积量377.6万立方米,年采伐量6 100立方米;可利用草场133万公顷,其中优良草场占25%。有大小山水河流46条,年径流量2.44亿立方米,大小泉眼556处,坎儿井6条,地表水径流量约3.42亿立方米。境内的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面积约112.15平方公里。
气候属温带冷凉干旱大陆性气候,比较寒冷,时有西伯利亚寒流和冷空气入侵。年均气温1℃,无霜期仅98~104天。
巴里坤马被列为新疆3大名马之一;骆驼为役、毛、乳、肉兼用的双峰驼种;饲驼量居全疆之首,有“万驼县”之称。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芒硝、钛、金、铜、铬、石油等,煤储量4.9亿吨、芒硝5 200万吨。
野生动物有马鹿、雪豹、雪鸡、石鸡、野驴、野山羊、盘羊、沙貂等数十种。野生植物有500多种,其中优良牧草40多种,其中可入药的100多种。雪莲、蘑菇、益母草(催生草)被称为巴里坤草原三宝。
巴里坤是古战场,文物古迹较多,有殷商巨型石屋,汉代任尚碑、裴岑碑,唐代姜行本纪功碑,唐城遗址2处,还有距今3000年的南湾大型墓群,遍布南北两山绵延200公里的标志古代文明的岩画,唐清两代烽火台28处等。
巴里坤是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县,畜牧业比较发达,是自治区牧业生产基地之一。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72亿元,工业总产值8 700万元,农业总产值9 5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 500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02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 015元。
1995年末牲畜存栏49.26万头,产肉4 900吨,奶8 150吨,毛658吨,山羊绒37吨,牧业产值5 11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4%。巴里坤还是哈密地区的重要商品粮基地。1995年,粮食播种面积1.2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 380公顷。粮食总产4.1万吨,其中豌豆1 894吨,油料总产600吨。
基础设施有水库13座,库容2 552万立方米,机电井273眼,灌溉渠道3 914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16万公顷。年发电量2 274万千瓦小时,农村用电990万千瓦小时。有农机总动力8.6万千瓦。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县境内外公路四通八达。邮政网点已延伸到边远牧区。有程控电话3 000门。
滑冰、摔跤是巴里坤体育运动的强项,曾获全国比赛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