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书训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书训义明清之际王夫之著。为借释《四书》阐发作者思想之作,所论多为伦理道德问题。凡38卷。收入《船山遗书》。坚持人性本善, “性善,不得引不善者以疑之也” (《孟子》)。认为性为人天生之基质,包括生机与生理两个方面。“夫性者何也,生之理也,知觉运动之理也,食色之理也。此理禽兽之心所无而人所独有也。”(同上)提出人性是一个日生日成的过程, “有一日之生,则一日之性成焉”(《中庸》)。在理欲关系上,主张天理与人欲合一。认为“王道本乎人情,人情者,君子与小人同有”(《孟子》),欲望是人性中固有之生机;而公欲即天理。“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矣。”(《中庸》)亦认为“欲”同“利害”紧密相联,调适不当,则必遭害,“欲以戕吾仁,利以戕吾义”。故据以提出,有德之君子异于人者,即不殉恶欲之情,而“因物之可欲而遂欲之”(《论语》)。提倡“以道裁意,以理制欲”(同上),即以道德原则规范、引导、约束人的情欲。严义利之辨,主张“义者是之主,利者非之门”(《孟子》),提出为义抑或为利是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志。但亦不一般地否定利,认为“义之与利,其途相反,而推之于天理之公,则固合也”(《论语》)。认为义利是对立统一的,不可分离,凡义无不利,利而无义则终非利。“义者正以利所行者也。事得其宜则推之天下而可行,何不利之有哉?”(同上)强调人应立志高远,以身任道。“士之所任者何任哉?则仁以为己任也”(《论语》)。“一日未死而有一日必应之物理,一日未死而有一日必酬之变化”,终生不懈,“死而后已”(同上)。同时阐述了重义轻利、成仁取义的生死观,“义利生死之间,人之大节也,为大节之所自立,则有一定不可易之理”(《孟子》);“有成仁取义之心,则可以不死而必死,有全身远害之道,则可以死而不死”(《论语》)。重视君臣之义,但不推崇君主的绝对权威,指出“君臣以义合者也”(《孟子》),君臣间具有双向的道德义务。且提出以人民的忧乐生死作为评价君主功过的标准。“天为民而立君,君为民而置吏,其为功为罪,皆视民忧乐生死而已”(《孟子》)。 四书训义三十六卷。清王夫之(详见《四书考异》)撰。是书无序例。大旨以《集注》为宗,每章下先列朱注,次列训义,也有训义缺者,当以朱注义已备,不须训。所训不参异解,也不涉典故,其略涉典故者,唯“三家者以庸彻”章,此外均敷演大义。该书有光绪十三年(1887)潞河啖柘山房重刊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