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附录一 四书五经分类名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附录一 四书五经分类名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四书五经鉴赏辞典

附录一 四书五经分类名言

目 录


 最高信念 631
 仁者爱人 631
 奉义而行 632
 人能弘道 633
 天下为公 635
 哲学智慧 636
 生生不息 636
 顺天者存 636
 尽心知性 637
 相反相成 638
 执两用中 638
 物极必反 639
 切问近思 640
 智者不惑 640
 穷神知化 641
 经世治国 642
 为政以德 642
 政者正也 644
 民为国本 645
 养民富民 646
 吊民伐罪 647
 胜残去杀 647
 薄敛轻赋 648
 选贤与能 649
 和而不同 650
 人生态度 650
 自强不息 650
 独立不惧 652
 志不可夺 652
 勤事慎言 653
 庄敬恭谨 654
 忧患戒惧 655
 乐而忘忧 655
 周而不比 656
 美中秀外 657
 与时俱进 658
 道德准则 658
 厚德载物 658
 入孝出悌 659
 以友辅仁 661
 浩然之气 662
 推己及人 662
 正直诚信 663
 坚韧刚毅 665
 谦逊有礼 665
 教育思想 667
 尊师重教 667
 诲人不倦 667
 好学力行 668
 教学相长 669
 因材施教 669
 学无常师 670
 自得自成 670
 启发教育 670
 审美观念 671
 文以礼乐 671
 诗以言志 672
 闻乐知德 672
 乐和民声 673
 正声感人 674
 文质彬彬 674
 精神修养 675
 理想人格 675
 修身为本 675
 为仁由己 677
 反躬自省 677
 知耻近勇 678
 勿惮改过 678
 从善如流 679
 养心寡欲 679
 言行一致 680
 

最高信念

仁者爱人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使人。

《论语·阳货》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


 里仁为美。择不处人,焉得知?

《论语·里仁》


 仁者必有勇。

《论语·宪问》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阳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民之与仁也,甚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孟子·尽心下》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尽心下》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孟子·尽心上》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孟子·离娄上》


 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孟子·离娄上》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离娄上》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中庸》


 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

《礼记·表记》


 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

《礼记·表记》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


 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

《礼记·表记》

奉义而行


 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左传·隐公元年》


 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春秋左传·宣公十五年》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春秋左传·成公二年》


 居利思义,在约思纯。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君子,奉义而行者也。

《春秋左传·哀公六年》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论语·里仁》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论语·微子》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论语·子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尽心上》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头。

《孟子·告子上》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公孙丑上》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梁惠王上》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上》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易传·系辞下》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


 见利而让,义也。

《礼记·乐记》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礼记·儒行》


 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

《礼记·聘义》

人能弘道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

《论语·子张》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论语·雍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论语·阳货》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论语·子张》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孟子·离娄上》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孟子·万章下》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孟子·尽心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

《孟子·滕文公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尽心下》


 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孟子·告子下》


 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易传·彖·乾卦》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返终,故知天地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士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易传·系辞上》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易传·系辞上》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易传·说卦》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大学》


 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所不睹,恐惧乎所不闻。

《中庸》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中庸》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中庸》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

天下为公


 夙夜在公。

《诗经·小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无衣》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

《春秋左传·僖公九年》


 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

《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谋国家不贰。

《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


 临患不忘国。

《春秋左传·昭公元年》


 先国后己。

《春秋左传·昭公二年》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春秋左传·昭公四年》


 私仇不及公。

《春秋左传·哀公五年》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悦”)。

《论语·尧曰》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之溺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之饥也。

《孟子·离娄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哲学智慧

生生不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易传·序卦》


 生生之谓易。

《易传·系辞上》


 日新之谓盛德。

《易传·系辞上》


 天地之大德曰生。

《易传·系辞下》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易传·系辞下》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易传·彖·姤卦》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

顺天者存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孟子·万章上》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离娄上》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易传·文言·坤卦》


 《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

《易传·彖·豫卦》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易传·彖·豫卦》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传·彖·贲卦》


 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覆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易传·彖·复卦》

尽心知性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尚书·咸有一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


 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孟子·告子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相反相成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易经·泰卦》


 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上》


 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易传·彖·泰卦》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易传·彖·咸》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易传·彖·睽卦》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易传·系辞上》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易传·系辞下》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易传·系辞下》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易传·说卦》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易传·说卦》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易传·序卦》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礼记·杂记下》

执两用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


 允执其中。

《论语·尧曰》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易传·彖·无妄卦》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中庸》


 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尽心上》


 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

《易传·彖·小畜卦》


 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传·文言·乾卦》


 中正无邪。

《礼记·乐记》

物极必反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周易·乾卦》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十月之交》


 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论语·泰伯》


 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尽心上》


 日中则仄,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易传·彖·丰卦》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愚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易传·文言·乾卦》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易传·系辞上》

切问近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中庸》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礼记·学记》

智者不惑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论语·颜渊》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论语·宪问》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论语·为政》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论语·颜渊》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

《论语·雍也》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先进》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而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

《孟子·公孙丑上》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孟子·离娄下》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告子上》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孟子·公孙丑上》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孟子·尽心上》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孟子·告子上》

穷神知化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废百也。

《孟子·尽心上》


 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孟子·离娄上》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

《孟子·万章下》


 知变化之道,其知神之所为乎?

《易传·系辞上》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传·系辞上》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易传·系辞上》


 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传·系辞上》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易传·系辞上》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易传·系辞上》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易传·系辞上》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易传·系辞上》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传·系辞上》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易传·系辞上》


 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传·系辞下》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易传·系辞下》


 易,穷则穷,变则通,通则久。

《易传·系辞下》


 幾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幾而作,不俟终日。

《易传·系辞下》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传·系辞下》



 

经世治国

为政以德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尚书·皋陶谟》


 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春秋左传·僖公二年》


 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

《春秋左传·昭公六年》


 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论语·尧曰》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尧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论语·泰伯》


 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卫灵公》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离娄下》


 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为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NFDE3]][[!NFDE3]],予既已知之矣。”[[!NFDE3]][[!NFDE3]]之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孟子·告子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


 尧舜,性也者;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孟子·尽心下》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下》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大学》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大学》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中庸》


 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苟无礼仪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

《礼记·檀弓》

政者正也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论语·宪问》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论语·子路》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论语·为政》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论语·子张》


 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孟子·尽心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滕文公上》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离娄上》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孟子·离娄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大学》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大学》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中庸》


 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

《礼记·表记》

民为国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古文尚书·泰誓》


 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春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论语·尧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为渊敺鱼者,獭也;为丛敺爵者,鹯也;为汤武敺民者,桀与纣也。

《孟子·离娄上》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心下》


 《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易传·彖·益卦》


 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积畜众。

《易传·象·师卦》


 民者,君子本也。

《春秋穀梁传·桓公十四年》

养民富民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论语·雍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尽心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孟子·万章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孟子·梁惠王上》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易传·彖·乾卦》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易传·彖·颐卦》


 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

《易传·说卦》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大学》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大学》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中庸》

吊民伐罪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论语·子路》


 君子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孟子·梁惠王下》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易传·彖·革卦》

胜残去杀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非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

《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


 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


 《诗》曰:“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颜渊》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论语·子路》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论语·颜渊》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颜渊》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


 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孟子·告子下》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离娄上》


 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NFDD7]]钺。

《中庸》

薄敛轻赋


 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以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或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尽心上》


 民事不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而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孟子·滕文公上》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孟子·尽心下》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大学》

选贤与能


 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NFDE5]]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尚书·皋陶谟》


 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为善,故能举其类。

《春秋左秋·襄公三年》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子张》


 无求备与一人。

《论语·微子》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孟子·公孙丑上》


 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孟子·公孙丑下》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孟子·公孙丑下》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孟子·梁惠王下》


 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怠)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大学》


 去谗远色,贱货贵德,所以劝贤也。

《中庸》

和而不同


 师克在和,不在众。

《春秋左传·桓公十一年》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NFDFB]]执以薪,和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论语·学而》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近者悦,远者来。

《论语·子路》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人生态度

自强不息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诗经·蟋蟀》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过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离娄上》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上》


 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尽心上》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孟子·万章下》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尽心上》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尽心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传·象传·乾卦》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

《易传·文言·坤卦》


 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易传·彖·需卦》


 《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易传·彖·大蓄卦》


 《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易传·彖·益卦》


 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

《易传·序卦》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学》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中庸》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不物载焉。

《中庸》


 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礼记·表记》

独立不惧


 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诗经·行露》


 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春秋左传·文公十七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论语·宪问》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论语·公冶长》


 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则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尽心下》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中庸》


 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易传·文言·乾卦》


 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易传·象·大过卦》

志不可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吾十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苟志于仁,无恶也。

《论语·里仁》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述而》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论语·季氏》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孟子·公孙丑上》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孟子·离娄上》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孟子·离娄上》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继天下之疑。

《易传·系辞上》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礼心·缁衣》

勤事慎言


 克勤于帮,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

《尚书·无逸》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诗经·小明》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诗经·蟋蟀》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


 惟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论语·卫灵公》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论语·述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论语·为政》


 待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子路》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食佞?

《论语·公冶长》


 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论语·子张》


 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孟子·离娄下》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孟子·尽心下》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尽心下》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饴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饴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孟子·尽心下》


 “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易传·象·坤卦》


 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中庸》


 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礼记·缁衣》

庄敬恭谨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论语·学而》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然后能行。

《论语·卫灵公》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


 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孟子·尽心上》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孟子·离娄》


 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许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礼记·乐记》

忧患戒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孟子·离娄下》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周易·象·坤卦》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传·系辞下》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

《易传·系辞下》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传·系辞下》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易传·系辞下》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易传·系辞下》


 君子以恐惧修省。

《易传·象·震卦》


 《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易传·彖·明夷》


 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易传·象·明夷》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易传·文言·乾卦》

乐而忘忧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逸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季氏》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易传·系辞上》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礼记·乐记》

周而不比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论语·子张》


 君子易事而难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论语·阳货》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论语·卫灵公》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学而》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孟子·告子下》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孟子·尽心上》


 《睽》,君子以同而异。

《易传·象·睽卦》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大学》


 故君子和而不流。

《中庸》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中庸》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

《中庸》


 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礼记·表记》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礼记·表记》


 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礼记·坊记》


 世治不轻,乱世不沮,同弗与,异弗非。

《礼记·儒行》

美中秀外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尽心上》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离娄上》


 有诸内必行诸外。

《孟子·告子下》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易传·文言·坤卦》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


 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中庸》


 君子必慎其独。

《中庸》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中庸》


 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礼记·乐记》


 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逍,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礼记·乐记》

与时俱进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易传·彖·丰卦》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易传·彖·姤卦》


 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易传·彖·坎卦》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易传·彖·艮卦》


 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遯之时义大矣哉!

《易传·彖·遯卦》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

《易传·彖·解卦》


 变通者,趋时者也。

《易传·系辞下》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易传·系辞下》


 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易传·文言·乾卦》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易传·文言·乾卦》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中庸》



 

道德准则

厚德载物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不朽。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

《论语·子张》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卫灵公》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论语·宪问》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论语·子张》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孟子·尽心上》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传·坤·象传》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中庸》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中庸》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

入孝出悌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蓼莪》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论语·学而》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离娄下》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孟子·万章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礼记·礼运》


 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外,以其饮食忠养之。

《礼记·内则》


 君子之所以为孝者,先承意志,谕父母于道。

《礼记·祭义》


 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

《礼记·祭义》


 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

《礼记·祭义》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逸,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

《礼记·祭义》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祭义》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礼记·祭义》


 民知尊长养老,而后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果可安也。

《礼记·乡饮酒义》


 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

《礼记·坊记》

以友辅仁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木瓜》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子张》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学而》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论语·子路》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子·万章下》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易传·系辞上》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易传·系辞下》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

《礼记·曲礼上》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

《礼记·檀弓》

浩然之气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里仁》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论语·泰伯》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论语·阳货》


 我善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孟子·万章下》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孟子·尽心上》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

《孟子·滕文公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信,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孟子·公孙丑下》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尽心下》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中庸》


 不食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

推己及人


 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大学》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大学》


 忠恕为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不施于人。

《中庸》


 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礼记·表记》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礼记·坊记》


 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

《大戴礼·曾子立事》

正直诚信


 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

《春秋左传·昭公六年》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论语·颜渊》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论语·卫灵公》


 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


 君子贞而不谅。

《论语·卫灵公》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NFDB0]],小车无[[!NFDB1]],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论语·雍也》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论语·阳货》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论语·泰伯》


 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孟子·滕文公下》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上》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君子不亮,恶乎执?

《孟子·告子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身矣。

《孟子·离娄上》


 吉凶者,贞(正)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易传·系辞下》


 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易传·彖·师卦》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易传·文言·坤卦》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大学》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大学》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中庸》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起独也。

《中庸》


 君子所不及者,其唯人之所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中庸》

坚韧刚毅


 致果为毅。

《春秋左传·宣公二年》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


 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论语·述而》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未弃井也。

《孟子·尽心上》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

《孟子·公孙丑上》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易传·彖·恒卦》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

谦逊有礼


 相鼠相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相鼠》


 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

《春秋左传·僖公十一年》


 无礼而好陵人,怙富而卑其上,弗能久矣。

《春秋左传·昭公元年》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春秋左传·昭公七年》


 国而无礼,何以求荣?

《春秋左传·昭公十六年》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春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论语·泰伯》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八佾》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离娄上》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易传·彖·谦卦》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易传·系辞上》


 有大而能谦必豫。

《易传·序卦》


 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礼记·经解》


 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

《礼记·坊记》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礼记·冠义》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


 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礼记·仲尼燕居》


 君子尊让则不争,絜净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所以免于人祸也。

《礼记·乡饮酒义》



 

教育思想

尊师重教


 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礼记·学记》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礼记·学记》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无声,五声弗得不知;水无当于五色,五声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声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NFDF5]]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礼记·学记》


 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


 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

《礼记·礼运》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礼记·文王世子》

诲人不倦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诗经·抑》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雍也》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


 大匠晦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

好学力行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说命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淇奥》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夫学,殖也,不学将落。

《春秋左传·昭公十八年》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论语·学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日知其所亡,月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学而》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论语·子罕》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孟子·梁惠王下》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易传·文言·乾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外,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来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礼记·学记》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礼记·杂记》

教学相长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论语·子罕》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论语·述而》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尽心上》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孟子·离娄下》


 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孟子·尽心下》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礼记·学记》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考,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礼记·学记》

学无常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鹤鸣》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论语·子张》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自得自成


 人之能自曲直而赴礼者,谓之成人。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尽心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尽心上》


 诚者自成也,而道者自道也。

《中庸》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

启发教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孟子·万章上》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边其觳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礼记·学记》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礼记·学记》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礼记·学记》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礼记·学记》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见。

《礼记·学记》



 

审美观念

文以礼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论语·阳货》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论语·先进》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在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礼记·乐记》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礼记·乐记》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礼记·乐记》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由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

《礼记·乐记》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类。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

《礼记·乐记》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

《礼记·乐记》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礼记·乐记》

诗以言志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诗,言其志也。

《礼记·乐记》

闻乐知德


 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匾,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礼记·乐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礼记·乐记》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礼记·乐记》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礼记·乐记》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驶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观其治民劳者,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行也。

《礼记·乐记》


 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也。

《礼记·乐记》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是故其声衰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狄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礼记·乐记》

乐和民声


 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礼记·乐记》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礼记·乐记》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

《礼记·乐记》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啤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礼记·乐记》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礼记·乐记》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民俗。故先生著其教焉。

《礼记·乐记》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礼记·乐记》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远,一倡而三叹,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礼记·乐记》

正声感人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论语·阳货》


 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

《礼记·乐记》


 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磬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礼记·乐记》


 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礼记·乐记》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礼记·乐记》

文质彬彬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背矣。

《论语·泰伯》


 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

《礼记·檀弓》



 

精神修养

理想人格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路》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论语·宪问》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尽心上》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易传·文言·乾卦》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中庸》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中庸》

修身为本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春秋左传·哀公元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中庸》


 修己以敬。

《论语·宪问》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孟子·离娄上》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礼记·中庸》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告子上》


 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告子上》


 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孟子·告子上》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今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孟子·告子上》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世主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大学》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

《大学》

为仁由己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尽有之矣,我未见也。

《论语·里仁》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论语·述而》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反躬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轻。

《孟子·尽心下》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易传·象·蹇卦》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中庸》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中庸》

知耻近勇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论语·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也。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上》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上》


 知耻近乎勇。

《中庸》

勿惮改过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尚书·旅獒》


 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春秋左传·隐公六年》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子兄弟以补察其政。

《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春秋左传·宣公二年》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不迁怒,不二过。

《论语·雍也》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论语·子张》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告子下》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有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孟子·公孙丑上》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传·系辞下》

从善如流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春秋左传·隐公六年》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而探汤。

《论语·季氏》


 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孟子·离娄下》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离娄下》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传·文言·坤卦》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传·系辞下》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易传·象·益卦》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礼记·中庸》

养心寡欲


 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春秋左传·闵公六年》


 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年》


 汰侈已甚,身之灾也。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


 欲败度,纵败礼。

《春秋左传·昭公十年》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孟子·离娄下》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告子上》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下》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尽心上》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以惩忿窒欲。

《易传·象·损卦》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


 所谓修身正在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大学》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

言行一致


 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

《春秋左传·昭公十年》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论语·宪问》


 言必可行也。

《论语·子路》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易传·系辞上》


 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礼记·缁衣》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中庸》


 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己怨。

《礼记·表记》




☚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四书五经重要注本简介   四川方言词典 ☛
000110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