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四书五经重要注本简介 四书五经重要注本简介 四书集注 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编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四书”之名从此定。《大学》、《中庸》的注释称“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引入他人所说较多,称“集注”。明清统治者定为四书必读注本。有《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等。 论语集解 三国魏何晏作。二十卷。原为郑冲、孙邕、曹羲、荀凯、何晏等人共集,由晏总领其事,故名。集孔安国、包氏、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旧本无音义,唐陆德明为之作音义。后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勘本等。 论语义疏 全称《论语集解义疏》。南朝梁皇侃撰。十卷。以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为主,兼采其他各家之说,所引达数十家。是一部影响甚大的《论语》义疏。南宋时已佚。惟唐时旧本流传于日本,清康熙、乾隆年间由日本觅回。后收入《古经解汇函》,另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等。 论语集注 南宋朱熹撰。十卷。大略本程氏之学,通取古今诸儒注疏之说,间断以己意。该书后与《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孟子集注》合刊,名为《四书集注》,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等。 论语正义 清刘宝楠撰、刘恭冕续成。二十四卷。以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为主,详采各家之说,并把清代对《论语》的考释加以汇编。全书未完而刘宝楠卒,由其子刘恭冕续成。清代《论语》之各种注本,以该书最为完备。后收入《皇清经解续编》,又有《诸子集成》本等。 孟子章句 亦称“孟子注”。东汉赵岐撰。十四卷。条析《孟子》内篇七篇句读而串释其义。每篇分为上下,共二百六十一章,以韵语括其义理。宋孙奭疏,但实为宋儒伪托。后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孟子集注 南宋朱熹撰。七卷。因该书引用二程(颢、颐)、程门弟子及他人说法较多,故称“集注”。该书后与《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合刊,名为《四书集注》,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等。 孟子正义 清焦循撰。三十卷。以东汉赵岐注为主,博采经史传注及清代学者考订训释的成果汇编而成。训诂名物考证颇为详尽。为清代《孟子》注解中集大成之作。 周易注 三国魏王弼、晋韩康伯合注。九卷。王弼注《易经》及附于各卦、爻下的《彖》、《象》传,韩康伯补注其他几种《易传》,合为本书。为玄学家注《易》的代表作。后成为经学中的权威注解。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即用是本。有《十三经注疏》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撰。原题十八卷。另内附《略例》和《索引》(两者均已佚),后人将《集解》析为十七卷。该书采集子夏、孟喜、京房以至伏曼容、孔颖达等三十余家之说,加以训解。为考辑唐代以前《易》说的重要参考书。有《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本等。 周易正义 唐孔颖达等撰。系当时官修五经正义之一。《序》称十四卷,《唐书·艺文志》著录十八卷。今本十卷。采取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作疏。大抵沿袭《注》说而详加疏解发挥。清乾隆年间编《十三经注疏》,取此书与唐陆德明《周易音义》合刊,称《周易注疏》。清阮元等取北宋版刊行,仍名《周易正义》,并附《校勘记》,列入《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周易本义 南宋朱熹撰。原十二卷,现常见四卷。理学家注《易》的代表作之一。宋以后有很大影响,明初曾与程颐《周易程氏传》一起颁行天下,为科举考试标准。有《四库全书》本等。 周易述 清惠栋撰。二十三卷。专言汉《易》。以荀爽、虞翻为主,参以郑玄诸家之说,加以诠释。全书未完成,后其再传弟子江藩沿其体例,另撰《周易述补》。两书均收入《皇清经解》。 尚书大传 旧题西汉伏生撰,一说是伏生弟子张生、欧阳生或更后的博士们杂录而成。其中除《洪范五行传》较完备外,其余各卷今只存佚文。清陈寿祺有辑本,凡四卷,补遗一卷;皮锡瑞也撰有《尚书大传疏证》七卷。 尚书正义 唐代颁布的官书《五经正义》之一。孔颖达等编定。二十卷,五十八篇。合《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于一体,并用伪《孔安国尚书传》。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书集传 南宋蔡沈撰。六卷。蔡沈为朱熹弟子。该书分别今文、古文,以体会语气解释,较伪《尚书孔氏传》为清晰。元明清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注之一。有《四库全书》本等。 尚书孔氏传 即伪《孔安国尚书传》。十三卷。旧题西汉孔安国撰。后人考证为实系伪造(多数学者以为系三国魏王肃所作)。东晋时豫章内史梅颐献奏,立于学官。南朝齐姚方兴又上《舜典》孔《传》一篇,另加经文二十八字。唐孔颖达奉命撰《尚书正义》,以伪孔为宗。南宋朱熹、明梅[[!NFDFD]]等已表示怀疑,清阎若璩、惠栋相继辨证,确定为伪书。 尚书集注音疏 清江声撰。十四卷。在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惠栋《古文尚书考》基础上,搜集汉儒经说,以注《尚书》。该书不取伪古文及孔安国传;汉儒不备的,则旁考他书,探究故训。后收入《皇清经解》。 尚书今古文注疏 清孙星衍撰。三十卷。采辑汉魏隋唐旧注,兼取清代学者王鸣盛、江声、段玉裁等人的研究成果,但不取宋元明诸儒《尚书》注,认为其“无师传”,恐滋臆说。为清代学者《尚书》注解中较为完备的一种。后收入《皇清经解》。 今文尚书经说考 清陈乔枞撰。三十卷。为继其父陈寿祺未竟之业而成。辑集古文中保存的有关《今文尚书》解说,使久已失传的西汉欧阳生、夏侯胜、夏侯建《尚书》经说,大略可考。后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毛诗故训传 一作《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汉书·艺文志》著录三十卷。东汉郑玄《诗谱》认为系鲁人大毛公所作。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则认为系毛亨所作,但以后学者则怀疑此说。其训诂大多以先秦学者的观点为依据,保存了很多古义,虽有误解,但仍为《诗经》注释与研究的重要文献。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毛诗传笺 简称《郑笺》。东汉郑玄作。郑玄以古文“毛诗学”《毛诗故训传》(即《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即“鲁诗学”,开创者为申公;“齐诗学”,开创者为辕固生;“韩诗学”,开创者为韩婴)诗说,加以疏通识别。书出后,《毛诗》日盛,三家诗渐废。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毛诗正义 唐代颁布的官书《五经正义》之一。西汉毛公《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四十卷。《正义》主要阐释《毛传》和《郑笺》,汇集了魏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对理解《传》、《笺》内容,有较大参考价值,为宋以前诗经注释的权威著作。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诗集传 一作《诗经集传》。南宋朱熹撰。《宋志》著录二十卷,后人并为八卷。其书杂采《毛传》、《郑笺》,间用三家诗义,并以己意为取舍。为理学家注《诗》的代表作。宋以后成为学《诗》者必读之书,影响甚大。刻本颇多,今有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本等。 诗毛氏传疏 清陈奂撰。三十卷。阐发《毛传》本义,辨证《郑笺》与《毛传》不同的各种解释。对于恢复《诗》古文学派的本来面目,多有贡献。在训诂和名物的疏证方面,也较精确。后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诗三家义集疏 清王先谦撰。二十八卷。辑集西汉时齐诗学、鲁诗学、韩诗学三家今文《诗》说,兼取后人疏解,加以考核说明,使久已失传的今文诗学比较可以稽考。 周礼注疏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宋人合刻本附唐陆德明音义。四十二卷。郑玄融通东汉郑兴、郑众、卫宏、贾逵、马融诸家注说,集成《周礼注》,贾公彦以北周沈重《周礼义疏》为基础,集魏晋六朝诸家之说以释郑玄。后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四库全书》本等。 周礼正义 清孙诒让撰。八十六卷。辑集汉、唐以来《周礼》注疏,并吸取清代学者考订训释的成果。是书经文以唐石经为底本,注文以明嘉靖仿宋精刻本为底本,用五代蜀石经及宋刊本参校补正,并采择阮元校勘成果。内容丰富,条例精当,是研究《周礼》的必备参考书。有《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等。 仪礼注疏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十七卷。历代“三礼”注皆以郑玄为宗,其中仪礼注疏,尤以郑玄所注为本。郑玄其后有晋王肃、沈重、无名氏三家注,皆不传。至唐贾公彦据齐黄庆,隋李孟悊二家之疏,定为今本。后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四库全书》本等。 仪礼经传通解 本名《仪礼集传集注》。南宋朱熹、黄榦等撰。三十七卷,续二十九卷。朱熹重《仪礼》,而将《礼记》及诸经史杂书中所载古代礼制,附在其之下,兼取后儒注疏,加以解释,成家礼、乡礼、学礼、邦国礼各卷;丧、葬二礼,则由其门人黄榦续撰;祭礼尚未订定,黄榦去世,杨复重修续成。 仪礼集释 南宋李如圭撰。三十卷。自北宋熙宁(1068—1077)以来,废罢《仪礼》,儒者不再讲说,而李如圭为之集释,全录郑玄注,又旁征博引,发郑注贾(公彦)疏所未备。原书已佚,后从《永乐大典》录出。有丛书集成本、《四库全书》本、经范本、《墨海金壶》本等。 礼记正义 即“礼记注疏”。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六十三卷。原为郑注二十卷,孔疏七十卷,至南宋绍兴年间合刻并为六十三卷。并附唐陆德明音义。《四库全书》著录则只称《礼记正义》。后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四库全书》本等。 礼记注疏 即“礼记正义”。 礼记集说 (1)宋卫湜撰。一百六十卷。作者采录东汉郑玄《礼记注》以后的各家注疏,凡一百四十四家,加以集说。所录各书,今多佚,赖此书以传。清代编撰《钦定礼记义疏》,多取此书。有《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等。(2)亦称《云庄礼记集说》。元陈澔撰。澔号云庄,故名。三十卷。今本并为十卷。因其说解源于朱熹,为明代科举取士的课本之一。有《四库全书》本等。 礼记训纂 清朱彬撰。四十九卷。选取汉魏以来有关《礼记》(《大学》、《中庸》二篇除外)的解说,加以阐释,用以纠正陈澔《礼记集说》的疏漏,为清代《礼记》注解中较系统的一种。有《四部备要》本等。 礼记集解 清孙希旦撰。六十一卷。采取郑玄《礼记注》和孔颖达《礼记正义》,兼及宋元以来诸儒之说。对于名物制度的考释,虽称详细,但不精核。 春秋左传集解 全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简称《左传集解》。西晋杜预撰。共三十卷。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合经传于一编。采集西汉三国诸儒之说,并作己注,有较大价值。该书为后世传左氏学者所宗。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颁布的《五经正义》之一。唐孔颖达等撰。共六十卷。根据西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加以疏解。后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四库全书》本等。 春秋左传诂 清洪亮吉撰。共二十卷。为矫正西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疏于地理、训诂以及望文生义之弊,从而探究汉儒古训,故名。训诂以东汉贾逵、许慎、郑众、服虔为主,地理以东汉班固、应劭为主,并参考汉唐石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等,以校正俗字。后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春秋公羊传注疏 东汉何休注(《春秋公羊解诂》),唐徐彦疏。《隋志》著录何注十一卷,《文献通考》著录徐疏三十卷,宋人合刻并为二十八卷。何休钻研今文诸经,为《春秋公羊传》制定义例,使成为有条理的今文经学著作。徐彦疏也保存了一些唐以前的旧说。为今文经学派的重要经籍。后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四库全书》本等。 公羊义疏 清陈立撰。共七十六卷。广泛搜集唐代以前阐释《春秋公羊传》的旧说,并吸收清代孔广森、刘逢禄等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疏解。为《公羊》注疏中较为详备的一种。后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春秋穀梁传注疏 东晋范宁注(《春秋穀梁传集解》),唐杨士勋疏。范注杨疏原均各为十二卷,宋人合刻析为二十卷。范注兼载门生故吏弟子之说,各列其名,故称《集解》。杨疏也保存了一些旧说。是《穀梁》注解流传到今最早的一种。后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四库全书》本等。 穀梁补注 清钟文烝撰。共二十卷。兼采汉学、宋学,以对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加以补充。为清代学者注解《穀梁传》中较为完备的一种。后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
☚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四书五经基本概念简介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附录一 四书五经分类名言 ☛ 0001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