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四书五经基本概念简介 四书五经基本概念简介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的合称。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礼》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立于宋代,五经之名始称于汉武帝时。 大学 四书五经之一。原是《礼记》的一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为曾子作。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宋代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中庸 四书五经之一。原是《礼记》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子思作。近人有以为是先秦时思孟学派作品或秦汉时期孟子学派作品。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则。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 论语 四书五经之一。为孔子言论的汇编。二十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直接记录和传闻整理而成。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谈论。西汉时有今文本《鲁论》和《齐论》及古文本《古论》三种。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并参考《齐论》编出定本,号为《张侯论》。东汉末,郑玄以该本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孟子 四书五经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四篇。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学说和思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将它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周易 亦称《易经》,简称《易》。四书五经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卦之用。旧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其萌芽期可能早在殷周之际。《传》是对《经》最早的解说,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大抵为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周易》在汉初已有不同的写本。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周易》与今本的卦辞和爻辞基本相同,但卦名和次序迥异,《传》部分的分篇、名称、内容文字也有异。 易经 指《周易》,也有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详“周易”。 易传 即《易大传》。通常指《周易》中同《经》相对而言的部分。也称《十翼》。是儒家学者对《经》所作的各种解释,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详“周易”。 尚书 亦称《书》、《书经》。四书五经之一。“尚”即“上”,上代以来之书,故名。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为孔子编选,事实上有些篇如《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为后来儒家所补充。《尚书》中保存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又分为《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今文尚书 《尚书》的一种。共二十八篇。相传由孔子编选。但如《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篇都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时最初由伏生传授,用汉时通行隶书抄写,故名。 古文尚书 亦称“逸书”。《尚书》的一种。《汉书》记载汉武帝末年鲁共王刘馀从孔子住宅的壁中发现,较《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因用秦汉以前的“古文”书写,故名。另《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向以藏于秘府中《古文尚书》校《今文尚书》的经文。东汉经学家杜林也说曾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这些书历代古文经学家以为可信,近代今文经学家如魏源、龚自珍、康有为等疑为伪造。《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佚文见《汉书·律历志》等。东汉时又有梅颐献伪《古文尚书》,与这种汉代《古文尚书》不同。 诗经 四书五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名。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为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传统记载系孔子删定,近人多疑其说。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周礼 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四书五经中《礼》之一。系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全书共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冬官司空》早佚,汉时以《考工记》补。古文经学家认为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系西汉末刘歆伪造。近人考证为战国时代作品。 仪礼 亦称《礼经》或《士礼》。四书五经中《礼》之一。系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十七篇。一说是周公制作,一说是孔子订定。近人根据书中的丧葬制度,结合考古出土器物,考证认为成书当在战国初期至中叶间;也有认为系战国时儒家的著述,经汉儒编定。 礼记 亦称《小戴记》、《小戴礼记》。四书五经中《礼》之一。系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西汉戴圣所编纂。计四十九篇,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多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其内容可分一般理论和制乐制度两大类。 春秋 四书五经之一。为编年体春秋史。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余年。《春秋》文字简短,相传寓有褒贬之义,后世称为“春秋笔法”。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和《穀梁》三传。 左传 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解释《春秋》之书,每与《春秋》合刊。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所撰,清今文经学家认为系西汉末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以多用事实解释《春秋》见长,同《公羊传》、《穀梁传》完全用义理解释不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其叙事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为止。 公羊传 亦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儒家经典之一。解释《春秋》之书,每与《春秋》合刊。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初仅口说流传,汉初才成书,成为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起于鲁隐公十四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着重阐述《春秋》“大义”,史事记载较为简略。 穀梁传 亦称《春秋穀梁传》或《穀梁春秋》。儒家经典之一。解释《春秋》之书,每与《春秋》合刊。旧题穀梁赤撰。初仅口说流传,西汉时才成书。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体裁与《公羊传》相近。
|
☚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四书五经名篇鉴赏辞典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四书五经重要注本简介 ☛ 0001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