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基本经验 四、基本经验经过46年,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和发展,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农村面貌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归结起来,基本经验有四条: ☚ (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显著改善 (一)端正指导思想,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 ☛
四、基本经验 四、基本经验黑龙江省在推行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历程中, 始终把农业机械化当作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战略措施。坚持以耕作机械化为重点,结合发展林、牧、副、渔业机械化。贯彻 “机、马、牛”相结合的方针, 注重科研、修造、培训、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农村改革给农机化带来了生机, 使农业机械化生产进一步发挥了优势, 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创造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 (三)重点队 (一)把农业机械化当作发展农业生产的战略措施来抓 ☛
(一)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二)坚持“三靠”,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三)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四)加强科技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第三节 林业 ☚ (四)耕作粗放,产品商品率低 (一)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
四、基本经验 四、基本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得巨大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回顾广西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基本经验是: ☚ (十)以工补农支持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 ☛
四、基本经验 四、基本经验纵观甘肃40余年水利建设发展历程,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都是十分丰富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 3.改革开放,水利健康发展新阶段 (一) 不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 ☛
四、基本经验 四、基本经验回顾40年甘肃种植业的发展历程,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记取。主要的是: ☚ 5.其他农产品生产基地 (一) 始终抓紧粮食生产,坚持贯彻“决不放松粮 ☛
四、基本经验 四、基本经验40多年来,甘肃林业的发展有许多宝贵经验教训。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要尊重科学,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各项方针政策要符合甘肃实际,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连续性强的特点。讲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 2.效益 (一) 坚持全民动员,用政策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
四、基本经验 四、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夏的种植业生产发展很快,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是: 1.认真落实各项方针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大力推行了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深化了农村改革。 (1)完善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发展多层次、多种形式、多种经济成分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 (2)逐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鼓励和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有条件的地方进行产供销一体化的试点。 (3)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吸收集体、农户的闲散资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稳定农村家庭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方面,本着“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原则,重点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生产管理、组织协调、资金积累的三大职能。同时,鼓励发展群众性的科普协会和专业户协会等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各地从实际出发,逐步强化了“统”的功能,在统一机耕作业、机修梯田、统一防治病虫害、统种分管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促进种植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制定鼓励和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 (1)从1985年取消统购统销,实行合同定购,价格按“倒三七”比例计价。1993年,实行粮食定购和议购相结合的收购政策,议购价格放开,随行就市。对粮食收购价格进行了上调。1993年每50公斤小麦收购价格为36.7元,水稻38.64元,玉米25.2元。收购价格的提高,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宁夏从1986年开始实行粮食定购“三挂钩”政策,每定购5公斤大米,9公斤小麦,5公斤玉米,挂钩供应1公斤优质平价化肥;每定购50公斤贸易粮,供应平价柴油1.5公斤;预付定金20%。为鼓励山区发展油品生产,实行了每上交50公斤胡麻籽挂钩优质平价化肥10公斤。到1992年,挂钩化肥总量达到3.26万吨。另外,自1987年以来,自治区实行化肥、农膜、农药专营,成立了由自治区主管农业副主席挂帅的农资协调领导小组,对化肥供应采取由计划委员会宏观控制,经济委员会组织生产,农业厅负责计划分配,供销社组织调运供应的“四结合”办法,这些政策和措施对种植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分类指导,抓关键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1979—1984年,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扩大了瓜果蔬菜等作物面积,改变了单一抓粮食的生产格局。1985年后,根据农产品供需情况,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种植业内部结构又作了较大调整。到1993年,粮食、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面积所占比重分别调整到80.8:25.4∶3.8,促进了粮、油、糖、菜等的全面发展。 (2)分类指导,抓重点作物和关键措施。抓灌区和山区的扬黄、井灌、库灌区,抓重点作物。灌区以稳定小麦,提高水稻,主攻玉米为突破口,重点抓好这三大骨干粮食作物,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到1993年,全自治区小麦产量由1979年的4.2亿公斤增加到8.54亿公斤;水稻产量由2.5亿公斤增加到4.35亿公斤,其中1991年达到5.6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玉米产量由0.7亿公斤增加到4.6亿公斤。山区重点抓好马铃薯、玉米、小麦和其他杂粮的生产。1978—1993年,全自治区粮食总产量增长了73.4%,其中玉米的增产贡献份额就占52.9%。 (3)大力推广立体复合种植技术,扩大间复套种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引黄灌区是宁夏农业的精华,但人多地少,粮、油、糖、菜争地矛盾比较突出。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70年代,科技人员试验示范小麦套种玉米,间作大豆或苏子取得成功。80年代,大面积推广。到1993年,全自治区套种玉米面积扩大到6.25万公顷,新增玉米产量3.84亿公斤。同时,全自治区的农作物立体复合种植方式已发展到粮粮、粮糖、油糖、粮油等10多个类型、100多个种类,间复套种面积达到13.3万公顷,既扩大了粮食作物面积,又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实现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同步增长和市场供给的全面宽松。 4.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多年来,宁夏各级政府为了支持农业生产,每年都对农田水利、开荒、低产田改造、植物保护、新技术推广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价格给予补贴,对发展生产和引导农民资金投向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化肥生产从无到有,施用量由少到多。1970年,平均每亩化肥施用量2.9公斤,1976年以后逐步增加,1985年平均每亩施用量19.5公斤,1993年达到37.4公斤,1995年达到50.97公斤,折纯量每亩13.53公斤。农业机械也从无到有,发展较快。1978年,全自治区农业机械总动力6万多千瓦,1988年超过16万千瓦,1995年达到241.5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1.9万多台。另外,农膜、农用柴油的投入量也大幅度增加。1995年,全自治区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到2 365吨,地膜覆盖面积2.08万公顷;农用柴油使用量53 265吨;机械耕地面积达到34.2万公顷,占全自治区耕地总面积的42.4%;机械播种面积达到27.1万公顷。在农业基础建设上,宁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靠天吃饭的宁夏南部山区,狠抓扬黄水利工程建设,建成了同心、固海等扬水工程,兴建和维修水库、塘坝和机井灌溉工程,扩大水浇地面积,现在山区水浇地面积已达6.67万公顷左右。同时,大搞旱作基本农田(水平梯田、洪漫地、沟坝地、压砂地)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到1995年,已建成旱作基本农田20多万公顷。灌区每年坚持以机翻地、秋施肥、秸秆还田、沟渠清淤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1989年开始实施的河套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二期工程,完成改造中低产田7.33万公顷,开发荒地3.16万公顷。1985年以来,累计完成机翻地188.9万公顷,秸秆还田72万多公顷,秋施肥158万多公顷。“七五”期间,累计开发低洼盐碱荒地1.79万公顷,打水稻育秧机井960眼。 5. 大力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经过多年努力,宁夏已建立了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自治区、地 (市)、县 (市)、乡 (镇) 相结合的农技推广网络,在新品种选育、引进和耕作栽培技术应用研究上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上,进行的主要工作有: (1)80年代初,组织了农、科、教三结合的麦、稻丰产技术协作,大面积、大规模推广先进实用增产技术。 (2)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1979年以来,全自治区共取得7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一大批农作物优良品种,多种方式的立体复合种植技术,小麦、水稻高产模式栽培技术,宁南山区旱作农业综合配套技术,节能日光温室以及各种保护地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大大提高了耕地及光温水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科学种田水平,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由80年代初的10%提高到“八五”末的39%。全自治区粮食总产量稳定达到20亿公斤以上。 (3)大力组织实施国家农牧渔业丰收计划。1987年以来,全自治区共承担和安排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35项,其中种植业22项,累计完成丰收计划项目面积30.64万公顷,涉及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蔬菜、油料等作物,累计新增粮食产量1.8亿公斤,油料349. 1万公斤。 (4)组织实施农业丰收计划科技承包。1988年,自治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制定了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承包的具体政策和奖励办法,组织了农业系统70%以上的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1989年,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了 《农业丰收计划集团技术承包实施办法》,坚持“领导是保证,技术是核心,物资是基础,责权利是关键”的原则,实行政技结合,技物结合和合同管理,连续实施3年,每年以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颁布实施,自治区、地、市、县各级政府都成立了丰收计划技术承包领导小组。农业丰收计划集团技术承包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自治区对县市、县市对乡镇实行联系总产、以产计奖的全方位承包; 第二个层次是地市县发包的模式化耕作栽培丰产方的技术承包; 第三个层次是为前两个层次提供后备增产技术的小面积科技开发示范项目技术承包。丰收计划集团技术承包的实施,调动了各级干部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到1990年,全自治区累计有7 800人次承包粮食作物丰产方66.6万公顷,生产粮食32.54公斤,用占全自治区23.3%的粮食播种面积取得44.3%的粮食产量。 (5)抓重大增产措施的推广。1988年以后,在每年的全自治区农业工作会议上,制定当年种植业生产推广的重大技术措施,灌区重点推广了麦套玉米、水稻旱育稀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山区重点推广各种抗旱增产技术。这些技术的推广,对促进粮食丰收起了重要作用。 6.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国务院发出 《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决定》之后,中共自治区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了以小康目标总揽农村工作全局的方针。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要坚持“一个核心”,实现“三个转变”,即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实现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村经济转变;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转变。在农业工作上一手抓农民增收,一手抓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突破口,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使结构调优,农民调富。 (2)采取科技承包方式,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技术,发展各种类型的立体复合种植技术,扩大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率。 (3)加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加大产后设施建设,发展加工、转化、贮藏、运销设施,逐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4)积极转变工作职能,为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做好指导服务工作,有关业务部门举办高效优质作物栽培技术学习班,研究市场行情,通报农产品流通信息,部分市县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召开种植信息发布会,协调农产品流通和外销,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5)积极组织产业化生产,建立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格局。到1993年,全自治区多种形式的立体复合种植面积达到18.39万公顷,比上年扩大21.4%。1995年,麦套玉米“吨粮田”建设面积达到2. 66万公顷。在种植业和品种结构调整上,优质优势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粮食作物中销路好、效益高的啤酒大麦和豆类面积扩大较多,1993年比1992年分别扩大71%和43%。1995年,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达到411公顷,比上年扩大1.2倍,亩均收入达到5 000—10 000元。优质辣椒、大蒜,出口创汇的芦笋、食用菌、脱水蔬菜、蕨菜,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和洋芋、豌豆等作物已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的格局,有效地促进了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 ☚ (三)基地建设成效 第三节 林业 ☛
四、基本经验 四、基本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夏的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已基本实现了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商品生产的转变;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的转变,逐步成为宁夏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主要经验是: 1.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宁夏的畜牧业生产是与农村改革同步发展的。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畜牧业成为农民家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饲养畜禽的积极性很高。各级各地因势利导,逐步形成以家庭饲养为主,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的畜牧生产新格局,建立起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家庭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富有活力的畜牧业生产新体制,涌现出一大批改革创新的典型。例如,吴忠市以汉渠乡乳制品厂为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公司加农户,一体化服务,培植奶源,使企业和农户之间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既促进了奶牛业发展,又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增加投入,增强后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夏各级党委、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建设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并建设了一批畜禽良种场和饲料加工厂。有14个县(市)建设了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90多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开展综合办站,强化了科技服务,这些都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 3.推广先进技术,走科技兴牧之路。自80年代以来,宁夏畜牧业依靠科技进步,引进消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在良种繁育、饲料开发利用、疫病防治、科学饲养、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畜禽良种的引进及繁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健全、作物秸秆青贮氨化、饲料配方饲养、肉羊育肥和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疫病综合防治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对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畜禽出栏率、畜禽单产大大提高,改变了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畜禽存栏数量而忽视畜产品产量的旧观念。 4.调整畜牧业结构,合理布局。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饲草料和畜禽品种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编制畜牧业区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明确不同地区畜牧业商品生产发展方向,实行分类指导和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自治区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畜禽结构,坚持“稳定发展生猪、蛋鸡,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禽”的方针,在生产布局上实行合理区域化。引黄灌区具有种植业基础好、自然灾害少、生产较稳定、农民文化水平较高等有利条件,农区畜牧业主要发展需要精饲料较多的肉、禽、奶等畜产品生产,充分利用农副产品饲养猪、禽和育肥牛、羊等。银川、石嘴山、吴忠等城市工矿区、近郊区,技术力量和设备、资金等方面条件优越,而且交通便利,城镇人口多,消费水平高,以发展奶、蛋、肉为主。南部山区种植业条件差,但草原面积大,利用草原的优势,主要饲养羊、牛、兔等草食家畜。生产毛、绒、皮张和蜂产品等,并与农区挂钩,大量提供羊、牛,实行易地育肥,山川共济,共同发展。 在调整畜牧业结构的同时,各地还注意畜群结构的调整,逐步提高母畜的比重。到1993年,全自治区母牛占牛存栏的38.3%,母羊占羊只存栏的58.4%。 5.坚持以法治牧。在改革开放的同时,畜牧业法制建设逐步得到加强。全自治区上下除了认真贯彻执行1985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国务院于1985年和1987年发布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外,自治区还制订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法规,使畜牧业逐步走上了法制轨道。 ☚ (二)建设成效 第五节 水产业 ☛
四、基本经验 四、基本经验1.各级领导重视。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列入议事日程,中共自治区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宁党发(1984)31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乡镇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宁政发(1987)67号)、《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宁政发(1988)79号)、《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宁政发(1991)11号)、《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宁政发(1993)39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补充规定》(宁政发(1994)59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也于1992年6月30日发布了《关于积极扶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议》,从资金、信贷、原材料、税务、人才、技术、铁路运输等方面对乡镇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各地、市、县(区)也都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贯彻文件的具体措施。自治区及各地市、县(区)还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乡镇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党政一把手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本地区经济的战略重点,亲自带领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人员,东进西出,南下北上,考察引进项目、技术、人才和资金。 2. 发展思路明确。自治区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适时提出各具特点的工作思路。在乡镇企业起步阶段,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精神,提出了“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指导思想,重点发展具有当地资源优势,市场相对稳定的农副产品加工、原材料开采、支农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各有侧重。城市郊区重点发展集体企业,南部山区和经济落后的地区重点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引黄灌区乡村集体、个体、联户同时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发展阶段,提出了“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从各地具体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各种优势,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农业基础较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及有条件从事开发性农业生产的地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种养业为依托,以加工促种养,走种养加结合,农、工、商、建、运、服综合发展的路子;城市郊区、铁路沿线、工矿区积极发展与大工业配套,为城乡生产、生活和建设服务的企业,走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的发展路子。自治区还提出以 “四上四提高”(上质量、上品种、上等级、上规模,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强化人才培训、技术进步、企业管理、外向型经济、市场开拓、管理服务等六个方面的工作,推动乡镇企业全面发展和提高。在壮大阶段,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农村工作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重点树立 “五个观念”(大经济、大格局、大视野、大市场、大发展观念);处理好“四个关系(乡镇企业与农业、发展与提高、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外部条件与练好内功的关系);坚持“三个结合”(城乡结合,大、高、外与短、平、快结合,农、工、商结合); 取得“五个方面新突破”(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推行股份合作制方面取得新突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在增加投入方面取得新突破; 引进技术和人才,在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方面取得新突破; 拓展生产领域,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搞好乡镇企业布局,在建设乡镇工业小区方面取得新突破),使自治区乡镇企业有了一个较快、较大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1990—1993年,年平均产值增长速度为28.67%,股份合作制企业已达到乡村集体企业总数的8%,科技进步对乡镇企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达到34%。 3.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自治区针对宁夏地方小,人口少,市场容量小,资金聚集能力弱的情况,在发展形式上,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路子。不论哪一种所有制形式,哪一种经营方式,只要有经济效益,利于更快发展就行。尤其是在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方面大做文章。截至1993年,全自治区个体、私营企业固定资产贷款占乡镇企业总贷款的15%,获得产值和利税却占乡镇企业的50%和54%。在发展方向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选择重点,带动乡镇企业全面发展。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不受限制;只要有销路,项目大小不受限制;只要有效益,发展速度不受限制。吴忠市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喜养奶牛的习惯,发展乳制品加工业,促进了养牛业大发展。1993年,该市人均占有鲜奶83公斤,成为赶着奶牛奔小康的典型,并且使奶牛饲养及乳制品加工业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发展布局上,合理规划,集中连片开发,引导企业向“三沿”(沿铁路、公路、城镇)发展,形成乡镇企业新的群体。全自治区规划建设75个中心集镇,都是依托乡镇企业而发展起来的。在发展重点上,一手抓重点地区的重点项目,让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率先发展;一手抓千家万户的小企业,使乡镇企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到1993年,与“七五”时期相比,企业个数增长21%,从业人员增长37%,利润增长78%,产值、收入、税金增长幅度均在120%左右。 4.各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和配合。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单位不仅把发展乡镇企业当作是农民的事业,也当作全党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当作关系到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来抓,齐心协力,共同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自治区财政在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逐年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投入。至1993年,贴息金由50万元增加到112万元。金融部门在信贷方面给予乡镇企业额度,并且想方设法配资金;经委不但帮助乡镇企业解决生产、运输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而且把技改项目纳入计划;科委把乡镇企业列入“星火计划”安排资金;新闻单位为乡镇企业发展大造舆论,大力宣传。其他部门、单位也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5. 方法得当,措施得力。自治区乡镇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发表以后,中共自治区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因势利导,把发展乡镇企业同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建设联系在一起,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联系在一起,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设联系在一起,先后采取了 “超常规、跳跃式”和 “三点一线”(宁夏—沿海—海外)的发展战略,以及走内涵与外延并举;发展与提高并重;“借鸡下蛋,借脑发财”;加快培训步伐,提高整体素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等重要措施,乡镇企业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到1993年底,全自治区乡镇企业总产值不但突破30亿元大关,而且已有5个产值超3亿元的市、县,5个超亿元的乡镇,20个超5 000万元的乡镇和20个超千万元的企业。同时,还打破了地区封锁,开展了横向经济联合。“三资”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引进外资537万元(人民币),兴办“三资”企业4家。 ☚ (三)产品结构 第七节 国有农林牧渔场 ☛
四、基本经验 四、基本经验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农业综合开发刚开始时,人们的认识参差不齐,思想不到位,步调不一,影响工程的进展和效益。经过细致的思想发动,大力宣传教育,统一认识,项目才顺利开展。主要采取一摆矛盾,二抓机遇,三讲受益的办法。一摆矛盾,是分析区情的两个突出矛盾:人口刚性增长与人均耕地减少的矛盾;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与农业后劲不足的矛盾,使各级领导与群众对综合开发有一种紧迫感。二抓机遇,是宣传分析引黄灌区光、热条件好,土、水资源丰富,大有潜力可挖,而国家又大力支持开发,并给一定的起动资金,这是难得的机遇,使干部群众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良好机遇,要大干快上。三讲受益,是广泛宣传综合开发是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灌区农业生产上台阶、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从而激发了农民的开发积极性,树立了农民是开发主体的思想。 2.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必须有一个科学统一的总体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在统一、科学、合理的前题下,各开发区的规划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既因地制宜又突出重点。在立项上,突出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适当开垦宜农荒地的原则。在开发内容上,突出以开发粮食作物增加粮食产量为重点,同时树立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原则。在治理措施上,突出以完善农田水利配套并以排水为重点,全力改善灌区排水不利的因素。在加强完善农田水利配套的同时,适当增加骨干沟道的疏竣整治。 3.明确开发主体,实行优惠政策。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工程量大、内容广,而且所需资金、物资、人力也多,如果只靠政府来承担是办不成的。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自治区一直到乡村各级共同重视,形成合力才能搞好开发。几年来,有关部门一方面通过深入宣传、广泛发动,以及开发前后正反两种典型事例的对比教育,让农民群众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是自己的千秋大业,农民是开发投入的主体,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开发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引入激励机制,树立艰苦奋斗和有偿开发的思想。实行有自筹能力的多扶持,干得好的多扶持,并制定“谁开发,谁受益,5年之内不交征购粮,承包开发的土地50年不变,可以有偿转让或继承”等优惠政策。此外,建立健全投劳投物制度。开发区各县(市)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年度水利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制度,并根据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额制定出不同的以资代劳,以物顶劳的管理办法。6年来,灌区13个开发区的群众共自筹资金12 141万元,投劳2 234万个工日,筹集地方三材86万立方米。同时,每年的春秋两个季节,安排机关厂矿等企事业单位及部队、学校等社会各界,到项目区义务参加劳动支持项目区建设。仅二期工程社会各界到项目区义务投劳就达27万个工日。 4.建立规章制度,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从1989年综合开发第一期工程开始就抓制度化管理,先后制定了《河套农业综合开发设计规划大纲》、《河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办法》、《河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标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验收办法》等,做到有章可循。对计划项目按照管理办法,每年进行一次年度验收,每期3年工程结束后进行一次总验收。1994年,依据国家下发的文件要求,结合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实际重新修定了《河套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法》、《河套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并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办法,对各级开发资金的使用进行多次大检查。同时,还建立了项目运行管理及项目档案管理。所有这些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逐步达到规范、科学、合理,保证了项目的正常运行。 ☚ (三)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三节 干旱山区农业综合开发 ☛
四、基本经验 四、基本经验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出快速、稳定、全面和持续发展的特征。其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五条: ☚ (四)江西农业在全国农业中的比重 (一)牢固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业持续发展 ☛ 00032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