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农业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重虽然较小,但基础地位十分重要。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要发展现代大工业,必须要有基础牢固的农业。随着攀钢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和二滩电站开工建设,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将逐步增加。
攀枝花市发展农业虽有诸多制约因素,但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尤其是土地面积大,可垦荒地资源多。全市幅员面积人均0.88公顷,为全省的1.64倍,其中耕地面积仅占幅员面积的4.18%。据调查,全市宜农荒地有4.98万公顷,近期可开发利用1.33万公顷,且主要分布在光热条件、经济技术条件较好的干热河谷低山区和暖润中山区。同时,现有耕地中的2.36万公顷中低产田土,只要认真加以改造,每年即可增产粮食3万吨,相当于新增耕地0.53万公顷。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除粮食作物外,经济作物、经济林木种类繁多,许多稀有物种,如芒果、石榴、食用菌、药材等,均有发展的好环境。部分农作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粮食作物高产典型居全省前列。1991年,米易县甘蔗每公顷平均产105吨,最高达262.5吨,含糖量13.5%,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蚕桑单产高、质量优,密植桑园桑叶公顷产量达52.5吨,为全省水平的2.8倍;茧丝长度、解舒率、茧层率、毛茧出丝率均为全省第一;干茧出口被列为免检产品,在国际上有较高信誉。芒果、石榴具有早熟、优质、高产等特点。利用“天然温室”生产的超时令蔬菜,可在冬季市场紧缺时上市,产品畅销“三北”地区。近几年开始发展的烤烟,色泽好、纯度高、干性好,保火性强,质量可与云烟媲美。因城镇人口较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大,目前除蔬菜、白糖等少数品种外,其它普遍供不应求。自产的水果、肉类、鲜鱼、禽蛋等产品,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30%—50%。
到2000年,攀枝花市农村经济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农村社会总产值16.5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比1990年增加9.7亿元,年均递增9.7%;农业总产值达5.1亿元,比1990年增加1.272亿元,年均递增2.92%;乡镇企业产值9.75亿元,比1990年增加6.4亿元,年均递增11.3%;粮食总产量20万吨,年均递增2%,人均占有粮食330—340公斤,基本稳定现有水平;甘蔗面积0.26万公顷,产量30万吨,能保证糖厂生产需要;蔬菜社会上市量26万吨,肉类总产量达2.86万吨;长江防护林一期造林工程基本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以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10年内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57万公顷,使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70%以上。其中,新建、扩建、配套各类水利工程23处,新建提灌站252座;改造中低产田土2万公顷,开发利用荒地0.66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