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农村发展对全省经济的促进作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农村发展对全省经济的促进作用 四、农村发展对全省经济的促进作用传统体制时代塑造的辽宁经济是以城市国有经济为主的格局。大中城市多而计划经济比重大、受传统观念束缚严重,城市自身改革的难度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难度都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外部的促动,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就成为这种促动力量。事实上,纵观辽宁城市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始终受到来自农村方面比较大的推动力。先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带动下,城市于80年代初中期走上改革的道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了城市商饮、服务产业的发展。到80年代后期,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要求打破城乡壁垒进行广泛的经济技术交流,于是在省委、省政府及各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城乡产业壁垒松动,经济开始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到90年代初期,辽宁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加快,强劲发展的内驱力要求进一步开放城乡关系,扩大经济合作范围,提高联合水平。于是省委、省政府又进一步提出: “一抓三带” 和 “三抓三带” 战略,出台相关政策,中心是鼓励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村乡镇企业广泛开展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城乡联合多层次、多领域地开展起来。在联合的过程中,城市国有企业的机制进一步放活,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而从90年代开始的以股份合作为中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则影响、促进了城市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不少城市企业走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改革道路。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则从新领域、新角度促进了城乡联合,一批以城市企业为龙头,在农村建立专业基地、吸收众多农户参加的农业产业联合体建立起来。不少城市企业主、科技人员、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市民到乡下进行农业开发,称之为新的“上山下乡”运动。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则推动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制度不断走向松动。截至1996年,按城乡划分,辽宁的市镇人口已达到3 465.0万,比1978年的1 242.4万增长178.9%,由1978年占总人口比例的36.6%提高到85.4%;相反,乡村人口则由1978年的2 151.6万减少为591.8万,减少72.5%,由1978年占总人口比例的63.4%减少为14.6%。这个重大变化说明改革以来原先的大部分农民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市镇人,以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区分农民和市民的传统户籍制度已经或正在从根本上失去意义。是年,农民直接在城市经营的工业产值、建筑业产值、商业产值、餐饮业产值依次为76.7亿元、94.2亿元、22.2亿元、22.7亿元、8.7亿元,合计为224.5亿元,已成为城市产业的一支生力军。而农村以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为中心的集贸市场到1996年已发展到1 363个,成交额为339.2亿元,直接促进了城乡商品的交流和市场繁荣,也为城市批发性集贸市场的兴起提供了借鉴作用。 ☚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 五、面向新世纪重塑辽宁农业的基础地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