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农村产业结构与布局历史演变的分析评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农村产业结构与布局历史演变的分析评价

四、农村产业结构与布局历史演变的分析评价

回顾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与布局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主要受自然的、经济的以及社会的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1) 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讲,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性因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状况,就形成什么样的产业结构。从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这一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多年来我们一直为吃饭问题而拼搏。到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水平也只有90亿公斤多一点,人均占有粮食426公斤,刚刚接近温饱线。还根本谈不到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业。也只有到1982年、1984年粮食产量相继突破100亿公斤、150亿公斤大关,人均占有粮食达到600、700公斤以后,粮食转化才可提到日程上来。畜产品加工同样如此,1989年以前,吉林省城镇居民每年靠吃调入肉,也没有东西去搞加工。
(2) 自然资源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因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对气候、土壤、生物、水等自然资源有较大的依赖性。因此,我们不能离开这些,主观随意地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工则工。同时,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受制于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的拥有状况等。本省中部之所以成为粮食、畜产品以至于农产品加工的集中产区,发展水平较东、西部要高得多,就是因为这里自然资源条件好,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也好,地处松辽平原腹部,是国家以至省农业重点投资的区域。而西部自然资源条件相对就比较差,发展也就较慢,经济也就困难。在这点上说,落后的经济水平所伴随的农业,必定是单一经营的、封闭的传统产业结构。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必然会引起和推动产业结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吉林省进入80年代,农业商品生产有较大发展,农业综合商品率1986年就达到62.5%,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因此才有“七五”计划期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各业的全面发展。
(3) 国家政策的导向。不同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针、产业政策和经济杠杆包括价格、税收的运用等,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着重大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吉林省按照国家“以粮为纲”的方针,单一抓粮食,中部抓粮,东、西部也如此,没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吉林省先后制定了发展林业,发展畜牧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在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同时,积极发展林、牧、副、渔和工、商、建、运各业。并因地制宜,对东部山区和中部半山区,以及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牧;还搞种、养、加相结合,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这些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既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结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今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仍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继续优化农业(种植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农业(种植业)与农村其他产业之间,农业(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其他作物之间,都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内在的平衡关系。几十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当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作物和其它非农产业、产品才能得到发展。其他行业的发展,又会促进粮食生产。粮食的稳步增长,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基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首先必需重视农业,重视粮食这一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基础。继续全面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搞好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生产,促进种植业稳定,协调发展。
(2)不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推动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由于农业内部各业的有机联系,以及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业之间依托、依赖性会更加明显。这样象本省实践表明的那样,畜牧业真正发展快的在农区,是农区畜牧业;种植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既靠先进技术,也靠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要依托林业,林茂而粮丰。所以,在发展中不能忽视某一业,而过份地偏重于某一业。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过程中,应该树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思想。吉林省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要稳粮、兴牧、兴林、兴渔,在稳定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增加林业、牧业、副业、渔业所占比重,使其达到应该达到的、各业相互适应的水平。
(3)在动态中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逐步形成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相对比重的下降与非农产业相对比重的上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要达到的目标。归根到底,是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保证。吉林省最终要打破“单一农业结构”的格局,必须在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加速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第二产业,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增值增效。第三产业,重点应放在为农业乃至农村经济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立足本地特点,保证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迅速发展和正常运行。

☚ 三、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与布局   第二节 种植业 ☛
000161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