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业资金投入效益分析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为了改善和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40多年间国家财政,银行信贷、农村集体和农户对农业投放的资金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自给性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变,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业资金的投放,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洪涝和干旱特别是低温冷害是制约吉林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从50—80年代,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基本建设的重点,对水库的兴建、防洪排涝、农田灌溉、水土保持和小水电等工程投入资金多达14.5亿元,到1990年全省共建成或基本建成水库1 329座,总库容299. 76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68. 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0. 98万公顷。共修建堤防工程6453. 8公里,其中19条主要江河堤防3265. 39公里,保护耕地51万公顷,保护人口362万人。全省江河堤防的修建与大中型水库相互配套,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中间疏导的防洪工程体系,达到了防御普通洪水的能力。全省有91.6%的低洼易涝耕地(96.5万公顷)得到治理。全省各种农田灌溉工程的有效灌溉面积达88. 9万公顷。为解决西部干旱问题,从70年开始,集中力量在这一地区开展了打井抗旱,发展旱田水浇配套机电井47 997眼,有效旱浇面积达24. 5万公顷。建成小水电站118处,装机15. 27万千瓦。与此同时,多年坚持开展群众性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四旁绿化,注重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培肥地力,加强了农机具的更新改造。
农业资金的投放,有力地保证了商品粮油、畜牧业、水产业、水果、参茸特产等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农业资金的投放,显著地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从80年代以来,农业开始突破了单一种粮的局面,向着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迈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使工、商、建、运、服各业呈现出兴旺发达的景象,繁荣了农村市场。
农业资金的投放,加强了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种籽、农业教育培训和农业管理服务等体系的建设。从而提高了农业管理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由于农业资金的投放,促使农业条件不断改善,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证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完善健全农业生产手段和服务体系,极大的增强了全省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地提高了全省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40多年来,吉林省农业资金投放基本上坚持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积极投放,注重效益的原则,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记取和改进的问题:
❶区域间投资比例差距过大;
❷行业间投资比例不够协调;
❸投资管理比较分散;
❹投资偏重基础建设,挤了配套建设;
❺重视主体建设,轻视配套挖潜。因此种种影响了投资效益的更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