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四、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四川是我国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原始人类长期的采集和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农业,大约起源于距今6 000年左右的大陆文化时期,初步发展于屈家岭文化和青龙泉文化时期。考古发现,早在6 000年前,巫山一带就已有了初具规模的原始农业,有些遗址还发现了猪、牛、羊的遗骸。说明当时已是农牧混合型的原始农业。原始农业初期的作物种类主要是稻,采取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制,即在砍烧利用1年后,就弃耕撂荒而易地耕种。撂荒是不定期的、长期的,通过撂荒利用自然植被恢复地力。生产工具以石制为主,逐步做到种、管、收、加工工具基本配套。原始畜牧业是原始人类从野生动物驯化而来,牲畜种类有猪、狗、牛、羊等。之后,原始农业进入了粗放农业。夏、商、西周三代是粗放农业时代。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出现了部分青铜农具,耕作制度发生了由撂荒耕作制向轮荒耕作制演变,选种、施肥、中耕、治虫等技术有了初步发展,林牧渔蚕技术有明显提高。在对农时的重视,对选种的讲究,对中耕的注重和施肥、治虫的肇始,体现了这个时期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较之原始时期有了明显的改进。而且,对森林由破坏开始转向利用与保护;畜牧业不仅“六畜”俱全,数量也增多起来;蚕业在商周时代受到高度重视,川西地区栽桑养蚕已经初具规模,技术有较大进步;渔业方面,虽然仍以捕捞为主,但到西周时期捕鱼技术有了较大改进,并开始人工养鱼。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带动了整个农业技术生产的发展,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其时,耕作栽培技术有了显著改进,土壤知识有了一定积累,林业、牧业、兽医、蚕桑和园艺技术都有了一定发展。尤其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行,使农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精耕细作开始奠基。这时,“五谷”概念形成,作物构成发生了变化,耕制由轮荒向土地连种制演变,轮作复种制产生,垄作耕法初步发展,多粪肥田和因土施肥以及选种、治虫等,都体现了栽培技术的明显进步。
在封建社会的长期统治中,隋、唐、五代是四川农业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间战乱多在黄河流域进行,四川比较安定。这段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创新和改进,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发展,耕作栽培技术显著提高。由于陆续创制了耕地的配套农具耙、耖、砺和碡碌,整地技术不断提高;耕作制度方面,已形成了稻麦轮作一年二熟制;栽培技术方面,深耕、密植、除草、施肥、培土等均有改进和提高;植保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晋代创造的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桔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至唐时在川南等地广为推行,井重视保护益鸟及对仓库害虫的防治;果树栽培方面,从国外引进了海枣等新树种,发展了嫁接繁殖的理论与技术,创造了腊封果蒂的保鲜贮藏技术,提出了柑桔春季移栽的理论与技术;蔬菜栽培方面,引进了莴苣、菠菜等新菜种,改进了栽培技术;茶叶生产方面,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发展了包括种植季节、茶地选择、播种方法、中耕除草、施肥、灌溉和遮阴等技术措施。
两宋时期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移,增加了对四川的农产品需求。于是,四川农民一方面向山区扩展耕地,使梯田、圩田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则更重视单产的提高,增加复种,扩大高产作物,发展间套作。不仅肥料种类增加,重视积肥保肥,而且有了“施肥得理”的认识,推出因土、因作物施肥和多次追肥技术。如培育水稻壮秧,就认为关键在于“种之及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在棉花生产技术上,提出了选地、整地、种子处理和播种技术;制糖技术有突破性进展,遂宁糖霜闻名全国;蔬菜除新品种大量增加外,还创造了软化栽培、阳畦栽培等新技术。此外,农田水利建设和农具改良、病虫害防治,都有较大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至此基本形成。
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了玉米、红苕、马铃薯、花生、烟草等,农作物种类和品种已比较丰富。多熟种植有较大发展,而且大多是通过轮作复种和间作套作的综合运用来实现的。主要方式有麦豆间作套种、棉麦套种、粮肥套种、粮菜间作套种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耕作技术方面,免耕播种技术有新发展,合理轮耕体系开始建立,中耕技术有所提高。水稻培育壮秧采用水浆和灌溉管理技术;小麦移栽技术已经创始;棉花开始引入陆地棉品种,适时早播已被认识,施肥、治虫技术普遍推行;红苕的无性繁殖、园艺技术、栽桑养蚕技术、畜牧兽医技术等,都有新的进步。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源源而来,现代农业开始萌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农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大批科技人员入川,这为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打下了初步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被引进和创造出来,广泛应用于生产,使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生产条件、资金和物资水平、劳动者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四川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时期。
人类有着弃旧图新的强烈愿望,“莫不以考求新法为急务”,这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然新法和旧法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纵观几千年四川农业发展的历史,一切新理想、新方法,无不从旧理想、旧方法而来。当前,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既要求加快转化步伐,又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正确地处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针,对传统农业中的优良部分,应当继承和发扬,对其落后部分,应当加以克服和改造。对现代技术的采用,必须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农业的优良传统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投资较少而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 (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第四节 农村文化 ☛
0000491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8: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