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噬菌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噬菌体shì jūn tǐ病毒的一类。1958年《新知识词典》:“噬菌体: 又称嗜菌体。是一种类似过滤性病毒的微生物,因能溶化消灭细菌而得名。” 噬菌体bacteriophage一类感染微生物的病毒。它们中极大多数感染细菌,少数感染放线菌等其他原核微生物。感染的结果导致菌体破坏(溶菌),使菌落和菌苔产生噬斑。噬菌体有各种形态,极大多数呈二十面立体对称,少数呈长丝或近似球状。大肠杆菌T2噬菌体是这类病毒形态的代表,它除了二十面体的头部外,并有能收缩的尾部,尾端有基板、尾丝和尾钉(见图)。其他噬菌体的尾部不一定能收缩,甚至没有尾部。噬菌体的外部是蛋白质衣壳,内部为核酸,少数在衣壳外还有囊膜或其他成分。衣壳的功能是保护核酸和使噬菌体吸附于菌体表面。核酸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多数为双股DNA,少数为单股,还有少数为单股或双股RNA。 噬 菌 体
T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首先通过尾钉和尾丝吸附于易感细菌的特定受体上,接着分泌一种酶,溶解细菌细胞壁,这时尾部的尾鞘收缩,尾管刺入细胞壁和膜,头部的核酸经尾管注入细胞,而衣壳留在细菌细胞外(见图)。随后核酸开始一系列的生物合成活动,包括复制子代核酸、转录信息RNA和转译衣壳蛋白和酶。当各种组分装配成完整的噬菌体后,通过噬菌体的溶菌酶使细菌裂解,噬菌体得以释出(较小的和长丝状的噬菌体在释放时没有溶菌发生,细菌仍然存活,因此不会产生噬斑)。很多噬菌体的特异性很强,只能感染特定的细菌或者菌株,也有些能感染多种细菌。这种能产生大量成熟子代并将细菌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溶菌型或烈性噬菌体。 另有一些噬菌体在感染细菌后长期处于潜伏状态,它们的基因组与细菌DNA同步复制,不产生衣壳,称为前噬菌体,偶而在个别菌体中形成完整的病毒粒子,引起自发溶菌,称为温和性噬菌体,被它们感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的外观正常,要证实前噬菌体的存在必须用紫外线或H2O2等处理,诱导产生成熟的噬菌体,同时与健康的同种细菌共同培养,观察溶菌现象作为标志。溶原性细菌分布广泛,几乎在每一种细菌和放线菌中都存在。 在溶原性细菌内,前噬菌体可能整合到细菌的DNA中,或形成质粒而单独存在。不管那种形式,都会导致细菌特性的改变,称为噬菌体转变。转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❶能抵抗同种噬菌体的再感染,有时还能抵抗不相关噬菌体的感染。 ❷改变细菌的抗原性,如被某种温和型噬菌体感染后沙门氏菌的O抗原发生了变异。 ❸与白喉棒状杆菌和其他多种细菌的产毒素力有关,只有溶原性细菌菌株才能产生外毒素。 ❹有些因突变而形成的缺陷性噬菌体,它们不再能独立繁殖,但可能产生某些产物,使细菌表现某些特性。如感染菌可分泌细菌素(如大肠菌素),能杀死同种或有关的细菌。 噬菌体常使发酵工业受到损害,如发酵液受噬菌体污染,可使生产菌大量溶菌,导致倒罐,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常污染环境。但噬菌体在实践中有多方面的应用,人和动物的某些细菌性传染病如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病、厌气菌病可以试用噬菌体进行预防和治疗,但其效果不甚满意;细菌和放线菌可用噬菌体加以鉴定和分型;基因工程中以噬菌体作为载体,将克隆的基因整合到它的基因组中,然后导入细菌而使其表达,例如用λ噬菌体制备的cosmid载体;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理论研究中,常把噬菌体作为模型而具有重要意义。 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又称细菌病毒。一类寄生于原核细胞的病毒。已知噬菌体有蝌蚪状,如大肠杆菌T-偶数噬菌体;微球状,如φ×174噬菌体;纤线型,如fi和fd噬菌体。核酸类型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和单链RNA。噬菌体只有侵入活的细菌细胞内时才表现出其生物学活性。噬菌体的侵染作用具有严格的寄主专一性,有些噬菌体甚至只对某一菌株有侵染作用。作为一种良好的实验材料,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研究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在工业细菌发酵生产中,噬菌体污染可造成生产上的损失。在医学上,噬菌体可用于鉴别某些细菌、协助诊断或用于防治。 噬菌体 噬菌体shijunti一类病毒,原指细菌病毒,近年来发现真菌、藻类都有噬菌体。噬菌体体积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是一种非细胞结构的生命,但只有进入宿主细胞才具有生命特征,并具有寄主专一性,其结构简单,包括蛋白质外壳和包裹在中间的遗传物质—一个单一的核酸分子(DNA或RNA)。在遗传上研究得较清楚的是大肠杆菌的T系噬菌体,其外形一般呈蝌蚪状,只相当于它的寄主大肠杆菌体积的1/1000,每个噬菌体大约是由等量的蛋白质和DNA组成。它的双股DNA分子包在蛋白质外壳里,形成“头部”,“尾部”则由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有领、髓、鞘、基盘、尾钉和尾丝,它们都是由蛋白质组成。就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而言,可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两大类。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时,例如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以其尾部吸附在细菌表面上,然后将其遗传物质DNA注入寄主细胞内,借用寄主的代谢机器复制噬菌体的DNA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然后将这些DNA和蛋白质组装成许多新的噬菌体,这时噬菌体通过宿主细胞的裂解而释放出来,以后这些新的子代噬菌体又去感染附近的细菌,并将它们裂解,如此反复,结果便在长满细菌的平板培养基上,形成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斑,即噬菌斑。而温和噬菌体在侵入宿主细胞后,其DNA可以和宿主细胞的染色体整合在一起,并与宿主细胞同步复制,宿主细胞并不裂解。遗传学上经常将噬菌斑的形态和噬菌体的宿主范围作为噬菌体的研究性状,不同的噬菌体所形成的噬菌斑是不同的,噬菌斑有大与小、边缘清晰与模糊之分。就宿主范围说,有些细菌不受噬菌体的吸附,而噬菌体能感染和裂解的细菌菌株也可以不同。噬菌体的基因重组是首先在大肠杆菌噬菌体T2中发现,让两个T2噬菌体的不同突变体同时感染大肠杆菌,两种类型的噬菌体DNA在宿主细胞内可以发生基因重组,从而产生重组类型的子代噬菌体。根据重组噬菌斑数与总噬菌斑数之比,即可算出基因的重组率。通过T2噬菌体的不同品系的杂交试验,现知T2噬菌体的连锁图是环状的。另外,还可以噬菌体为媒介使细菌间的遗传物质得以传递、交换和重组,在这过程中,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并通过感染而转移到另一受体细菌内,而使细菌产生基因重组。 图571 T4噬菌体的结构 ☚ 遗传物质 核酸 ☛ 噬菌体bacteriophage寄生于细菌、放线菌体内的一种病毒叫噬菌体。有严格的寄生性,只能在具有感受性的菌体内寄生并繁殖、并可将细菌等裂解。噬菌体非常微小,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大多为蝌蚪形,即有1个卵圆形或六边形的头部和1个长短不一的尾部,在尾端还有一些细长的尾丝。噬菌体主要由核酸(大多由脱氧核糖核酸,有的为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因此是一种“分子生物”。噬菌体对细菌的寄生性与裂解作用具有严格的特异性,因此常用来对细菌进行鉴定和分型,部分用于疾病防治。 噬菌体 噬菌体Shi jun ti寄生在细菌或放线菌内的病毒的总称。体积微小,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其形态为蝌蚪状、球状、纤维状等。按其形态、核酸类型及不同寄主,给予不同名称,例如大肠杆菌的T2、T4、T6,沙门氏菌的P22等。在自然条件下,不能感染高等动物和植物。有的侵入细菌后,即可进行营养繁殖,形成子代噬菌体,导致细菌裂解,称为烈性噬菌体。有的侵入细菌后,不行营养繁殖,其内含核酸附着或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并不损害寄主细胞,而与其基因组同步复制,随着细胞分裂传给子代,称之为温和噬菌体。内含此噬菌体的菌称为溶源性细菌,此菌内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在发酵工业中,时常发生噬菌体污染,例如链霉素产生菌的灰色链霉菌噬菌体,谷氨酸产生菌的谷氨酸棒杆菌噬菌体等,使产量下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些致病菌噬菌体可用于治疗相应疾病。噬菌体亦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好材料。 ☚ 病毒 真菌 ☛ 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体内并溶解细菌的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只能侵染细菌和其他原生生物,不能侵染高等动植物。 噬菌体又称“嗜菌体”或“细菌病毒”。侵袭细菌、真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一种病毒。研究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实验工具。能裂解宿主细胞,其作用具有种特异性,故在医学上可用于细菌鉴定、协助诊断或用于防治。参见“生物”中的“噬菌体”。 噬菌体phage系寄生于细菌、放线菌等原核细胞的一种病毒。它侵染细菌细胞后,经过增殖使细菌裂解。病毒呈蝌蚪形,其头部呈圆或多角形,尾部长短不一。它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因此是一种“分子生物”。对细菌的寄生性与裂解作用,具有严格的特异性,因此常用于细菌鉴定和分型,部分用于疾病的防治。 噬菌体 噬菌体噬菌体是侵袭细菌、真菌或螺旋体等的病毒。具有一定的形态和严格寄生性,需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增殖,并能将宿主细胞裂解。 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 1. 尾领 2. 尾鞘3. 尾髓 4. 头部5. 尾部 6. 尾刺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可产生两种结果: ❶噬菌体增殖引起细菌裂解; ❷噬菌体不增殖而细菌建立带噬菌体基因的溶原状态。凡能在敏感菌中增殖并使之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其增殖过程与一般动物病毒相似,但速度远较动物病毒为快。一次增殖周期一般只需15~25分钟,而动物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需4小时,牛痘病毒则需12小时。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进行增殖,但其基因组整合于细菌基因组中,随菌的基因组复制而复制。当菌细胞分裂时,噬菌体基因组亦随着分布至两个子菌基因组中。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带有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整合在细菌核酸上的噬菌体称为前噬菌体。带噬菌体的溶原状态有时能自发中止,结果导致噬菌体增殖而引起细菌裂解。用紫外线照射或烷化剂处理溶原菌,能促进前噬菌体的活化,显著提高菌细胞的溶解率。 噬菌体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❶细菌的鉴定和分型:噬菌体具有高度特异性,一种噬菌体只能裂解相应株的细菌。如噬菌体除可检定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外,尚可分别将该两菌进一步分成132和72个噬菌体型。这在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方面极有帮助。 ❷检测标本中的未知细菌: 方法有噬菌体增长试验,或在检材中查出有某种噬菌体时,就可推知有相应细菌的存在。 ❸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实验工具: 因噬菌体基因数较少,其变异或遗传缺陷株又较易辨认、选择和进行遗传性分析,因此,可通过理化的诱变方法产生多种噬菌体的蚀斑型突变株和条件致死突变株,然后利用这些突变株的基因重组试验,来研究噬菌体个别基因的排列顺序和功能。 ☚ 抗菌物质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噬菌体phag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