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嘎仙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嘎仙洞 嘎仙洞鄂伦春族古迹传说。见《内蒙古风物志》。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以北,有嘎仙洞。相传古时,鄂伦春人在此原始森林狩猎为生。一日潜踞山洞之恶魔,忽然探捕猎人而食。鄂伦春猎人与之搏斗,久战不能获胜。猎人不渝之斗争精神,感动上天之嘎仙。一日,嘎仙降临妖魔洞口曰:“尔勿恃妖术荼毒人民!倘不改邪归正,余将严惩汝。”恶魔不服劝说,愿一试高低。嘎仙曰:“将汝洞几巨石搬至150里外之大山上,行乎?”妖魔搬起巨石,或顶或掖显示本领。嘎仙用脚尖轻踢巨石,落入手中,放上山头。对妖曰:“认输否?”妖不服,又比射箭。嘎仙正穿石中心,妖竟射偏。妖只好逃命。人们在洞口塑上嘎仙持弓石像,以镇妖纪仙,故名“嘎仙洞”。 ☚ 青冢拥黛 五当召 ☛ 嘎仙洞“嘎仙”亦作“嘎新”、“嘎珊”等。鄂伦春语音译。一说为满语音译,意为“屯”或“乡村”。大兴安岭北部的一个天然石洞。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 在噶珊山半山腰峭壁上,口向西南。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8米, 穹顶最高处达20余米。1980年7月在洞内西侧石壁上,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443年)七月二十五日石刻。内容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此致祭所刻之祝文。全文19行201字,字迹大部清晰可辨。石刻及岩洞大小与《魏书·乌洛侯传》载文基本相符。确证嘎仙洞即拓跋鲜卑先祖的旧墟石室。石室遗迹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族, 特别是鲜卑族的历史和补证历史文献,均有重要史料价值。 嘎仙洞 嘎仙洞嘎仙洞遮掩在大兴安岭深山老林里,是千百年来历代史学家们苦心寻觅的鲜卑族,即创造北魏王朝的鲜卑人发祥地,《魏书》、《北史》所记述的,石壁上刻着“寞祝文”的“先帝旧墟石室”, 正是嘎仙洞。 ☚ 乌兰图格草原旅游区 雅鲁河 ☛ 嘎仙洞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的一个天然石洞。“嘎仙”,亦作“嘎珊”、“嗄新”、“嗄辛”等,鄂伦春语音译,词义未详。一说为满语音译,意为“屯”或“乡村”,昔对鄂伦春族居住的自然村(屯)之称呼。该洞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在噶珊山半山腰巍然陡立的花岗岩峭壁上。这一带林海苍茫,峰峦层迭,古木参天,松桦蔽日,为狩猎的最佳场所。洞口向西南,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0多米,穹顶最高达20余米。石壁平整,穹顶浑然,犹如一大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可容千人,并有石案、石凳。1980年7月,在洞内西侧石壁上,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443年)七月二十五日石刻。内容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遣中书侍郎李敞等来此致祭所刻之祝文。全文19行,201字,字迹大部清晰可辨。石刻及岩洞大小与《魏书》之《乌洛侯传》及《礼志》载文基本相符,石刻祝文较文献记载详尽,如其中提到“始闻旧墟,爰在彼方”;“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等。从而确证嘎仙洞为拓跋鲜卑先祖的旧墟石室。其原本是先世酋长居住的山洞及部众聚会(一说为大规模集体共居)之处,后以先人旧墟为祖宗之庙(有的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从该洞还出土有陶片、骨镞、石镞等物。石室遗迹对研究我国北方民族,特别是拓跋鲜卑的渊源及其相互承继关系,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并可弥补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