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嗳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嗳气

症状名。见 《丹溪心法·嗳气》。指气从胃中上逆,冒出有声之症。其声沉长,不似呃逆之声短促。常伴见胃脘饱胀。多因脾胃虚弱,胃气不和,或夹气、食、痰、火,使胃气上逆所致。也有因肺气不降而嗳者。治宜和胃降逆为主。胃虚者,旋覆代赭汤; 脾肾虚寒者,理阴煎; 胃虚气滞者,十味保和汤; 胃有宿食者,曲术丸、保和丸; 胃寒饮食难化者,养中煎或理中丸; 胃虚夹痰者,和胃二陈煎; 胃有痰火者,星夏栀子汤; 肺气不降而嗳者,苏子降气汤。

嗳气

嗳气

指胃中浊气上逆,经食道由口排出的病证。为中老年妇女常见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或痰火内扰,或七情内伤等,导致脾胃不和,清浊升降失常,气逆于上而成。辨证论治:
❶食滞不化者,食后嗳气频作,气味酸腐而臭,腹中饱胀,胸脘痞闷,或恶心呕吐,或腹痛不适,大便臭秽溏泄,或便秘不通,舌苔厚浊,脉滑。以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❷胃有痰火者,嗳气胸闷,口渴唇干,或呕吐痰涎,或咳痰粘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以温胆汤(见嘈杂)加川连、银花清热化痰,和胃降逆。
❸肝胃不和者,嗳气时作,嗳后仍感胸胁不舒,或兼腹胀不思饮食,或兼精神抑郁不畅,常因精神刺激诱发或加重,舌苔薄腻,脉弦。以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加香附、青皮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❹脾胃虚寒者,嗳气时作时止,嗳声低弱,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面色少华,或泛吐清水,舌质淡,苔白润,脉迟缓。以理中丸或六君子汤温中祛寒、补益脾胃。针灸治疗:以中脘、气海、足三里为主穴。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胃俞、公孙;胃有痰湿加下脘、丰隆;胃有痰火加合谷,丰隆、内庭;饮食积滞加建里、内庭。针刺手法,酌情补泻。调护:
❶避免进食时郁闷、生气,保持心情舒畅。
❷避免进食过饱,暴饮暴食。禁食烟酒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❸睡眠时将枕头垫高20厘米。饭后及睡前自我按摩腹部10分钟。
❹嗳气病人饮食以量少,清淡软食为原则。

☚ 嘈杂   便秘 ☛

嗳气eructation

动物胃内气体通过食管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的过程。是反刍动物正常的生理现象。由于瘤胃微生物发酵,不断产生大量气体,压迫瘤胃感受器而反射引起嗳气动作。嗳出的气体一部分经口腔排出,一部分通过肺毛细血管壁吸收入血。牛平均每小时嗳气17~20次。

嗳气

证名。见《丹溪心法》。又称噫、噫气。一种长声低调的胃气上逆。

嗳气belching

系胃内的气体及小量内容物突然回流入口腔的一种现象。见于胃内食物或气体充盈过度时,因膈肌、腹壁及鼓肠的压迫,随着贲门的开放将气体或少量胃内容物逆回到口腔。可分为气嗳与食物嗳两种。当食物正常在胃内发酵时,嗳气的气体是无味的,慢性胃炎时可有臭蛋味,胃酸过多时嗳气有酸味,大量胆汁回流入胃时嗳气有苦味。

嗳气

嗳气

胃中秽浊之气上逆,经食道由口排出的病证。老年人得此病者甚多。常因饮食不节,七情郁结,痰火内扰等导致脾胃不和,清浊升降失调,气逆于上而成。临床分三型辨证论治。
食滞不化多表现为食后暖气频作,气味酸腐而臭,舌苔厚腻,脉滑或弦滑。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药用保和丸。
肝胃不和多表现为嗳气后仍感胸胁不舒,或腹胀,不思饮食,多因精神刺激而诱发或加重,舌苔薄腻,脉弦。治以疏肝理气,降逆和胃,药用四逆散(见“呕吐”)改汤剂加旋覆花10克,代赭石15克先下。
脾胃虚寒多表现为嗳气时作时止,嗳声低弱,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润,脉迟缓。治以温中祛寒,补益脾胃,药用理中丸或香砂六君子丸。

☚ 呃逆   便秘 ☛

嗳气belching

系胃内气体经口溢出并常伴有较低的音响。多由于胃肠疾病胃内气体增多或神经功能紊乱引起排气障碍所致。

嗳气àiqì

证名。见《丹溪心法·嗳气》。又称噫、噫气。指气从胃中上逆, 冒出有声,其声沉长, 不似呃逆声急短促。多因脾胃虚弱, 或胃有痰、火、食滞, 使气滞中焦而上逆所致。也有因肺气不降而嗳气者。治宜和胃、理气、降逆以治标, 并辨虚、实、痰、火、湿、滞以治本。脾胃虚者, 可用旋覆代赭汤、十味保和汤( 《类证治裁》: 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藿香、炙草、香附、砂仁、木香)。胃寒者可用养中煎( 《类证治裁》: 人参、茯苓、干姜、炙草、山药、扁豆)。脾肾虚寒者可用理阴煎。胃有湿痰者可用和胃二陈煎( 《类证治裁》: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炮姜、砂仁、枣)。胃有痰火者可用星夏栀子汤( 《类证治裁》: 半夏、南星、香附、石膏、栀子)。饮食积滞者可用保和丸等方。

嗳气

嗳气

嗳气是指气从胃中上逆,经口冒出,其声沉长的病证。《医林绳墨·嘈杂嗳气》:“嗳气者,清气下陷,浊气泛上,不得顺行之谓也。”若其气味酸腐臭秽者,称为嗳腐。
病名考证
嗳气见《丹溪心法》。《内经》称“噫”。《说文解字》谓:“噫,饱食息也”。《伤寒论》称噫气。《临证指南医案》称噫嗳。《内科摘要》称嗳腐。《伤寒论》称干噫食臭。《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称嗳宿腐气。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脾气虚衰,寒气客胃可致嗳气,并与心有关。《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灵枢·口问篇》:“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心为噫”。张仲景主胃中不和,《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窦材主脾肾虚弱,《扁鹊心书》卷中:“午后发噫,由于脾肾虚弱,冷气上奔也”。朱震亨主痰火,《丹溪心法》卷三:“嗳气胃中有火有痰”。又云:“嗳气吞酸,此系食郁有热,火气冲上”。叶桂主肺气不降,《临证指南医案》卷四:“肺气不降,而为噫嗳”。王孟英主肾阳虚,《名医类案·王孟英医案》载有“病在下焦”而用补肾助阳药物治愈嗳气的案例。总之,嗳气的原因很多,但都与脾胃不和,胃气上逆有关,归纳之,以下七个方面较常见:
寒邪客胃: 脾胃素虚,感受寒邪,犯及胃府,胃失和降,发为嗳气。
食积伤胃: 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若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致纳谷不化,浊气上逆而为嗳气。
七情郁结: 恼怒伤肝,忧愁伤肺,思虑伤脾,凡此情志郁结,则肝失疏泄,肺失肃降,脾不运化,可致胃失和降,发为嗳气。
湿痰阻滞: 脾失健运,湿自内生,或湿邪内侵,聚湿酿痰,痰湿阻滞,气机不利,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为嗳气。
火热扰胃: 凡宿食、痰饮等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或者七情郁结化火,火热上扰,胃气上逆,发为嗳气。
脾胃虚弱: 饥饱劳倦,或过服消伐药物,致脾胃内伤,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而为嗳气。
肾阳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惊恐伤肾,或久病及肾,肾阳亏虚,命火式微,不能上蒸,脾肾虚寒而为嗳气。
分类
嗳气分实嗳、虚嗳两大类。实嗳包括胃寒嗳气、食积嗳气、肝郁嗳气、湿痰阻胃嗳气、痰火嗳气。虚嗳包括脾胃虚弱噫、午后发噫、阴虚噫气。
病证鉴别
嗳气应与呃逆、干呕等病证鉴别。呃逆是气从咽而逆出,呃呃连声,其声音急而短促,不能自制,与嗳气不同,参见“呃逆”条。干呕是呕而欲吐,有声无物,声重而长,而嗳气无欲吐之表现,参见“呕吐”条。
辨证施治
实嗳: 胃寒者,胃脘喜热; 食郁者,嗳腐纳呆;肝郁者,两胁胀痛;湿痰阻胃者,咳喘呕吐痰饮;痰火者,心烦痰黄。实嗳的治疗,本实则泻之,分别以散寒、消食、解郁、祛痰为主。虚嗳:脾胃虚弱者,面色萎黄,四肢乏力;肾阳虚者,腰膝痠软,四肢厥冷;肾阴不足者,头晕耳鸣,夜寐欠安。虚嗳的治疗,本虚则补之,分别补益脾胃、温补肾气、滋补肾阴等为主。
实嗳 见《医学入门》。实嗳指因寒、食、气、痰、火郁滞而致嗳气的总称。
(1) 胃寒嗳气: 见《医学传心录》。症见嗳气嘈杂,或兼吞酸,胃脘隐痛,喜热畏寒,苔薄白,脉弦紧。为寒凝气滞,胃失和降所致。治宜温中祛寒,和胃降逆。方用厚朴温中汤加减。
(2)食积嗳气: 症见食后嗳腐,其声重浊,胸脘痞满,恶心纳呆,苔厚腻,脉沉滑。为食积胃滞,浊气上逆所致。治宜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方用保和丸加减。若平素脾虚而停食嗳气者,宜健脾消食,方用大安丸。
(3)肝郁嗳气: 见《奇效良方》。症见嗳气频作,嗳声响亮,或兼吞酸嘈杂,胸胁胀痛,情志抑郁则加重,舒畅则缓解,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所致。治宜舒肝和胃,理气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若兼脘腹胀闷者,用枳壳散。方中枳壳、槟榔、青皮疏肝理气消胀。若兼脘腹胀痛者,用沉香降气散。方中沉香、砂仁、香附降逆行气;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炙甘草和中。若兼大便不畅者,治宜行气导滞,用透膈汤。方中木香、槟榔、枳壳、青皮行气;大黄、芒硝通便导滞。此病妇女较多见,《增补万病回春》称为妇人嗳气。治疗可选用四磨饮,重者用破郁丹。方中青皮、香附、苏子、枳实、莪术行气破郁;栀子、黄连、瓜蒌仁清热化痰。
(4)湿痰阻胃嗳气:症见嗳气断续,不甚响亮,兼呕吐痰涎,纳谷呆滞,脘腹胀闷,苔白腻,脉濡缓或沉滑。为湿痰阻胃,脾胃不和所致。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用和胃二陈煎。若嗳气胸闷,兼有咳喘咯痰,苔白腻,脉弦滑。为脾肺气郁,痰湿内停所致。治宜健脾肃肺,降气化痰。方用苏子降气汤。
(5) 痰火嗳气:见《医学入门》。症见嗳气吞酸,胸脘胀闷,咯黄粘痰,心烦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火扰胃所致。治宜化痰清火,和胃降逆。方用祛痰火丸。方中南星、半夏、生姜祛痰降逆;石膏、栀子清热泻火; 香附理气。若兼热盛而大便干结者,治宜泻热通便。方用小陷胸汤合调胃承气汤。
虚嗳 见《医学入门》。虚嗳指脏腑阳气、阴血不足所致的嗳气。
(1)脾胃虚弱噫气:见《圣济总录》。症见嗳气声低,时作时止,稍食得温即减,面色萎黄,体倦乏力,不思饮食,或泛吐清水,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所致。治宜健脾和胃,降逆止噫。方用六君子汤加减。若伤寒汗、吐、下后,噫气不除,心下痞闷,《活人书》称为伤寒噫气。为伤寒误治而脾胃虚弱,宜补中和胃,降逆止噫。方用旋覆代赭汤。
(2)午后发噫: 见《扁鹊心书》。症见午后噫气,腹胀气短,手足厥冷,舌胖黯,苔白,脉微弱。为脾肾阳虚,冷气上冲。治宜温补脾肾,降气止噫。方用来复丹。方中硫黄、附子温补脾肾之阳; 青皮、陈皮等降气止噫。此病患者若年过五旬,《中国医学大辞典》又称为老人噫气。症见嗳气时作,嗳声低微,气短乏力,或兼胸闷腹胀,舌质黯,苔白腻,脉沉弦。为脾肾虚弱,气化不利,寒气上逆所致。治宜温补脾肾,祛寒降逆。常用附子、吴茱萸、肉桂温阳祛寒降逆。若气从少腹上冲作噫,或兼腰膝冷痛痠软,舌苔白,尺脉虚大。为下元阳虚所致。治宜温补下元,方用肾气丸加减。
(3) 阴虚噫气: 见《赤水玄珠》。症见嗳气时发,胸胁隐痛,夜寐欠安,头晕头昏,耳鸣如蝉,或兼心悸,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为阴血不足,肝失疏泄所致。治宜滋阴养血,柔肝理气。方用一贯煎加减。
嗳气常与吞酸、嘈杂并见。若情志不舒则嗳气者,当怡悦情怀;脾胃虚弱而嗳气者,要调饮食,适寒温,忌生冷油腻及生葱、韭菜等食物。

☚ 虚呃   吞酸吐酸 ☛

嗳气

嗳气

嗳气是充盈于胃内的气体,由于胃逆蠕动、贲门开放,突然经口排出引起。
嗳气可见于正常人饱食后,是由于进食时不自主地咽入较多的空气,于胃充盈时又嗳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反复的嗳气发作则见于吞气症患者,不时咽入空气,又不时嗳出,常误诊为“消化不良”,但X线检查只见胃内积气。吞气症患者如食后有腹上部饱胀与压迫感,X线检查胃底部有大量积气,称为胃泡综合征,常由精神因素引起,有时可出现左下胸痛,在大量嗳气后方能缓解。高脂肪餐能延缓胃的排空,减慢胃内气体排入肠内的速度,因而吞气症患者在高脂肪餐后较易出现症状。嗳气较顽固者称神经性嗳气,常因精神紧张而诱发,可持续较长时间,直至人睡后方停止。
嗳出酸性胃内物时称嗳酸,也常伴有嗳气,见于消化性溃疡、胃炎或胃酸分泌过多的患者。伴嗳出苦味胃内容物的嗳气是由于胆汁逆流入胃内引起,见于胃空肠吻合术后与各种原因所致的幽门弛缓等。
如潴留的胃内容物出现碳水化物的酵解,可产生无臭味的嗳气(二氧化碳、甲烷)。胃内容物如有含硫氨基酸的分解,则可产生臭蛋样气味(硫化氢)的嗳气。胃蝇蛆病患者嗳气则呈腥臭味。

☚ 异食癖   口臭 ☛
嗳气

嗳气eructation or belch

指气体从胃或食管不自主或自主排出。大多发生在餐后,胃扩张导致食管下括约肌一过性松弛。正常人饱餐后可由于不自主地咽下较多空气而呈现嗳气。反复嗳气则视为异常,常有神经性嗳气、幽门梗阻、消化性溃疡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等。

☚ 异食症   食管绞痛 ☛

嗳气ài qì

eructation; belch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