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嗩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吹樂器部 > 角 > 嗩呐 嗩呐 suǒnà 亦作“呐”、“”、“嗩哪”、“鎖呐”,“唆呐”、“唆哪”,有多種亦稱。俗稱“喇叭”。波斯語的譯音,初始譯作“蘇爾奈”。吹奏樂器。分爲嗩頭、管身與喇叭口三部分。椎形木管身前面七孔,後面一孔,左側一孔,上端裝一細銅管,銅管頂套以葦製哨子,下端承接銅質喇叭口。發聲激越響亮,極富表現力。原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帶,晉時已傳入西域地區,金元時更傳入中土,明正德間已在民間普遍流行,並改造成多種類型。《三才圖會·器用·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爲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是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按,其圖說字作“㖠”。明·王磐《朝天子·詠喇叭》曲:“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擡聲價。”《在閣知新録》:“近樂器中有鎖呐,正德時詞典作唆呐,蓋後起之名,故字體随人書也。”清·汪汲《事物原會·鎖呐》記載同此,“唆呐”作“唆哪”。《清文獻通考·樂考·夷部樂·回部》:“其樂器有大鼓、小鼓……嗩呐、喇叭、三絃、胡琴、哈龍。”《大清會典圖》卷四十三:“蘇爾奈: 回部樂用,番子樂得棃附。一名瑣㖠。木管,兩端飾銅,上斂下哆,形如金口角而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