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嗜铬系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嗜铬系统

嗜铬系统

嗜铬系统由Alfred Kohn(1898,1902)提出,是指某些哺乳类和人体内广泛分布的嗜铬细胞的总体,并设想这些细胞具有相似的性质和功能。嗜铬细胞经重铬酸盐水溶液处理后,其胞质颗粒染棕黄色,故称此名。显示嗜铬细胞的这种方法称嗜铬反应,是由于重铬酸盐能将细胞所含的儿条酚胺氧化和聚合所致,能显示细胞是否含儿茶酚胺。早年的研究表明,嗜铬细胞起源于胚胎期的神经嵴,它们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能合成和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或多巴胺,在有机体内起内分泌作用,或与交感神经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传统上列入这个系统的有肾上腺髓质(参见“肾上腺”条);沿交感神经分布的小体,称节旁体;沿大血管分布的小体,如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和主动脉旁体等(参见“颈动脉体”条);位于支气管、肝、心脏、泌尿和生殖器官表面或附近的嗜铬细胞群。近年发明的甲醛诱发荧光组织化学法是显示细胞含儿茶酚胺的一种更敏感的方法,能使细胞所含的儿茶酚胺产生荧光。用此法研究表明,除已知的嗜铬细胞外,还有许多能合成儿茶酚胺的类似细胞,但它们含儿茶酚胺少,不显嗜铬反应。因此得知,嗜铬系统不能包括能合成儿茶酚胺的全部细胞,致使现今对嗜铬细胞的命名出现混乱。现有的研究表明,某些哺乳类和人体存在着更多的含儿茶酚胺的细胞,传统的嗜铬系统是其中的一部分。合成儿茶酚胺的细胞具备APUD细胞的基本特点,故Pearse等将它们列为APUD细胞系统(参见“APUD细胞系统”条)。藤田等因它们与副神经元的特点相符,将它们列入副神经元(参见“副神经元”条)。
节旁体 也名副神经节,是指肉眼能见的一些小体或小结,直径约1~2mm。它们外包结缔组织组成的被膜,实质由成团或索的上皮样细胞和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组成。细胞有节旁体细胞和支持细胞二型。节旁体细胞直径10~15μm,呈圆、卵圆或多边形,常伸出较短的突起。细胞核圆或长圆,着色较浅,有1~2个核仁。细胞的主要特点是胞质含许多直径60~400nm的小泡,其中贮存儿茶酚胺。常见有胆碱能神经末梢止于细胞表面。细胞含较丰富的一般细胞器。许多细胞有静纤毛,但其轴丝没有中央微管,或许有感受刺激的作用。由于细胞含有的儿茶酚胺的性质和致密小泡形态不一,这表示细胞的性质和功能可能不全相同。有些学者希图对细胞作进一步分型,但还未得出确实的结果。有人推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等的细胞可能感受血液化学成分变化的刺激(参见“颈动脉体”条)。有些细胞紧贴血管,或许释放儿茶酚胺入血,是内分泌细胞。支持细胞位于节旁体细胞周围,数目较少,多呈扁长形,有扁薄的突起不完全地围绕节旁体细胞。细胞核扁圆,染色较深。胞质含中等数量的一般细胞器,不含特殊的小泡。它们的性质大概与Schwann细胞和卫星细胞近似,但其功能还不了解。现时对节旁体的定义已不严格,有人将分布于血管附近和其他部位的类似小体也称节旁体。
小强荧光细胞 常简称SIF细胞。甲醛诱发荧光组织化学的研究首先在颈上神经节见此种细胞,其后也见于别的交感神经节。因这些细胞小,并显较强的荧光,故称此名。它们与节旁体细胞很相似,直径6~12μm,呈多边形,并常有短突起,成群或单个散在于神经节内。电镜下,它们的主要特点是胞质含许多直径65~150nm的致密小泡。故又称它们为小颗粒细胞,常简称SGC细胞。这些细胞的形态、突触及胞质所含儿茶酚胺和特殊小泡有相当差别。有些学者希图根据这些差别对它们作分型,但所得见解不一。已知有些细胞接受胆碱能神经末梢,它们的突起又与神经细胞形成突触,大概是中间神经元。也见一些细胞紧贴毛细血管,象内分泌细胞。小强荧光细胞之间或周围也有与节旁体类似的支持细胞。近年见心脏、胆囊、泌尿和生殖器官的表面有小强荧光细胞,它们大概就是已知的散在的节旁体细胞群或类似的细胞,故有人也将小强荧光细胞列为节旁体细胞的成员。

☚ 副神经元   男性生殖系统 ☛
0000099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