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良性肿瘤及囊肿
喉部良性肿瘤 喉部良性肿瘤的发病率据北京同仁医院(1963)统计占喉疾病的17.3%。其中以乳头状瘤最常见,纤维瘤、血管瘤、软骨瘤次之,其余较少见。
病因不明,大小不一,表面常被以正常粘膜,生长缓慢,临床表现依所在部位及大小而定。嘶哑为早期常见症状,其次是呼吸困难、咳嗽、异物感、咯血等,诊断用喉镜观其形象、部位及范围,或辅以X线检查,测其对软骨及声门下区的影响,必要时需作活组织检查决定其性质。治疗原则以手术切除为主,肿瘤小者,多在喉镜下切除,或采用电灼、冷冻、激光治疗。肿瘤较大者,应作喉裂开术或咽侧切开术予以切除。若肿瘤过大,或可能有呼吸困难者,则应酌情在术前或术中作气管切开术。
乳头状瘤 见“喉乳头状瘤”。
纤维瘤 好发于声带、喉室带或会厌,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蒂或宽基,色灰白或淡红,质较硬。
血管瘤 有毛细血管型及海绵血管型两种,多见于声带。喉室带、喉室、杓会厌皱襞或声门下突出于粘膜表面,呈肉芽或结节状,基宽质柔,色红或暗紫,婴儿血管瘤,基底较广,边界不清,多发生于声门下区。主要症状为喉鸣和呼吸困难。出生后或过不久即出现症状,多为间歇性,但亦有持续性者,6个月内症状较重,常因呼吸困难须作气管切开术。直接喉镜检查见有暗红色凸起,表面不平,触诊肿物柔软者,可据此确诊。但诊断声门下血管瘤毕竟不易。故如见类似肿物,切勿即取活组织,以免发生致命性出血。
软骨瘤 分外生及内生两型。多发自喉部软骨,常见于甲状软骨,生长慢,大小不一,呈半圆形,基广坚硬,光滑固定,色灰白,X线照片或喉腔造影,可定其部位。
神经源瘤 包括神经鞘膜瘤和神经纤维瘤,好发于杓会厌皱襞、声带及喉室带。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韧,色淡红。
腺瘤 好发于喉室及喉室带。生长慢、形圆基宽,表面光滑,边缘清晰。
脂肪瘤 好发于杓会厌皱襞、会厌、梨状窝。有蒂或生长于粘膜下。圆形,大者呈分叶状,质软有弹性,色微黄或稍红。
淋巴管瘤 好发于会厌、喉室及杓会厌皱襞。呈海绵状,基宽,瘤体可以压缩,色灰白或淡红,抽吸可得淋巴液。
化学感受器瘤 来自副神经节组织。多见于喉室带、杓会厌皱襞,表面光滑,色暗红。偶有囊性变,活检易出血。
粘液瘤 形似息肉,质软而光滑,触之有弹性感,色灰白。
横纹肌瘤 好发于声带。喉室带,质较硬,基宽,色淡红。
巨细胞瘤 见于梨状窝,圆形质软基宽,色淡红。其他如平滑肌瘤、淋巴瘤、骨瘤等更属少见。
囊肿 较常见,多由于粘液潴留,少数由于先天性畸形、外伤、炎症和其他良性肿瘤的囊性变所致,囊腔内壁衬以上皮。虽其具有肿瘤的形态,而并非真正的肿瘤,由于可出现类似良性肿瘤的表现,故一般习惯上仍将其列入良性肿瘤中。
潴留囊肿 由于腺管阻塞所致。常见于会厌舌面,喉室和杓会厌皱襞。有蒂或广基,表面光滑发亮,质软有张力,抽吸可得粘稠乳白色或淡褐色液体。小者可在喉镜下摘除,大者可行造袋术。
先天性囊肿 又名胚胎囊肿可能来自第三鳃裂的残留胚胎细胞。多位于声门上区侧壁的喉室、喉室带和杓会厌皱襞等处。囊肿小,位置不在声门附近者,一般无症状。囊肿大,位于声门附近者,出生后即有喉鸣,哭声微弱,吮奶发呛,有阻塞性呼吸困难。在直接喉镜下,见喉内有一灰白色囊肿。形圆,表面光滑,壁薄,触之甚软,内蓄清液或棕色液,囊肿大者影响呼吸,应在直接喉镜下用针穿刺,吸去内容物,解除呼吸困难。并在直接喉镜下,用喉钳尽量咬除囊壁以根治之。
表皮样囊肿 好发于会厌谷,形小色黄,不透明,可活动,囊壁内层为复层鳞状上皮,外层为纤维组织,内充鳞状角化细胞碎屑及胆固醇结晶。
假性囊肿 由于肿瘤变性或创伤引起,可发生于喉的任何部位,体积小,腔壁无上皮覆被,可在喉镜下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