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善化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善化寺
善化寺  shànhuàsì

亦稱“南寺”。座落於山西大同城南門内。唐開元間始建,初名開元寺。五代後晉初改稱大普恩寺。遼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毁於兵火。金天會、皇統間重建。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復修,始稱今名。寺佔地二十二畝餘,主要建築有山門(亦稱“天王殿”)、三聖殿(亦稱“過殿”)、大雄寳殿、東西垛殿、普賢閣、牌坊、鐘鼓亭等。三聖殿内有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所立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碑及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重修釋迦如來成造碑,詳載其事。寺存遼金塑像三十余尊以及明代壁畫等。

善化寺

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辽金寺院。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门内。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辽末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1128)重建。总平面轴线为南北向,依次布置山门、三圣殿与大雄宝殿,两侧有东西配殿、文殊阁(已毁)、普贤阁、地藏殿(已毁)、观音殿(已毁)等。大雄宝殿建于长方形高台上,面阔7间(40.48 m),进深5间(25.24 m),大殿正中佛坛上有塑像5尊,称五方佛。三圣殿面阔5间(32.68 m),进深4间(19.30 m)。山门长10 m。

善化寺

善化寺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市区。俗称南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曾称开元寺,大普恩寺,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开始使用现名。现存殿、堂多为辽、金建筑。寺院坐北朝南,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组成一条中轴线,文殊阁(已毁)、普贤阁左右对称。山门又称天王殿,建于金代,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庑殿顶。柱子分布整齐,内外柱同高,是此殿的特点。普贤阁为重檐歇山顶楼阁,三间见方,两层间设平座暗层,平座周围绕以木柱。此阁的外观玲珑秀丽,虽建于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但建筑结构和手法则仿辽代建筑。大雄宝殿是善化寺主殿,建于辽代,金代重修,台基高3米,单檐庑殿顶,屋顶坡度平缓。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内梁架为彻上明造,正中有平棊藻井两间。前金柱与老檐柱之间的斗八藻井内围列斗拱两层,雕刻技艺精湛,藻井层层递收,结构严密。大殿前有月台,正面设石阶踏道。三圣殿建于金初,融合了宋、辽建筑的特点而别具风格。此殿的斜拱硕大华丽,十分突出。善化寺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辽、金寺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   崇福寺 ☛
善化寺

善化寺

善化寺位于辽、金时期的陪都西京,现在大同市城南门内,故俗称南寺,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辽金寺院,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碑文记载,善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易名大普恩寺,辽末大部毁于兵火。金代重新修整,明代更名至今。因历代修葺及时,故至今保存完好。
寺院占地15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沿轴线分布的主要殿阁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金代天王殿(山门)、供奉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菩萨等“华严之圣”的三圣殿(俗称过殿)、充分反映辽代建筑风格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两侧各有三开间的方形重檐楼阁,东有文殊阁,西为普贤阁,东西配以庑廊配殿。整个殿宇高大,布局严谨,宏伟壮观,尚可看出唐代“伽蓝七堂”的建筑布局。
正殿殿台高3米,殿前月台东西长31米,南北宽21米,明万历年间增修四柱三门三楼牌坊一座,钟鼓亭各一座,月台边有石雕栏板。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殿内正中供有泥塑金身如来五尊,又称五方佛,身高4.05米,端坐在2.8米高的莲台之上,姿态凝重,衣纹流畅。东西两侧置诸天十二尊,合称二十四天,体态丰伟,眉目传神。西壁和南壁有佛教故事壁画,人物宛然如生,线条圆润流畅,虽为清代作品,尚存元代遗风。
单位:大同市善化寺管委会 邮编:037008
电话:86-352-2052898

☚ 晋祠   华严寺 ☛
善化寺

159 善化寺

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14),名开元寺,五代时改称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之乱,大部被毁。金天会六年(1128)重建。明正统年间始用此名。现存大雄宝殿为辽代所建,山门、三圣殿及普贤阁是金代建造。寺院总平面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三圣殿和大雄宝殿,两侧设东西配殿、普贤阁以及已被毁的长廊、文殊阁、地藏殿、观音殿等。大雄宝殿面阔7间,通长40.7米;进深5间,通进深25.5米。单檐庑殿顶,无推山,坡度平缓。正面明间和左右梢间各开一门,其余用厚墙封闭。平面用减柱造,斗拱均为五铺作,共有8种。普贤阁平面方形,每边长10.40米。两层间设有平座暗层,复以歇山屋顶。斗拱均用五铺作。三圣殿面阔5间 (32.68米),进深4间(19.30米),单檐庑殿顶。檐下斗拱宏大华丽。内部平面采用减柱法,展拓了殿内空间。其梁架体系为典型的厅堂构架形式。山门为单檐庑殿顶,坡度陡峭,曲线曲度加大,屋角起翘急骤。由于寺内建筑分别为辽金所造,故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不同时期的建筑特色。

☚ 延庆寺   永乐宫 ☛
善化寺

善化寺

佛寺名。在山西大同市城区南部。创建于唐开远年间 (713—741),原名开远寺。五代后晋时曾改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 (1122) 遭兵火破坏,“存者十不三四” (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后来在该寺主持圆满和尚募化下,从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 (1128—1143),用了15年修建完成。明代再度修葺,明英宗赐名善化寺。善化寺坐北朝南,建筑依照“伽蓝七堂” 的古制。前为天王殿(即山门),中为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右为普贤阁,左为文殊阁,还有东西配殿。殿宇高大、宏伟壮观,是典型的辽金式建筑布局。总面积约14000平方米。天王殿单檐五脊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中间为门。东西两侧有明代塑造的四大天王像。三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庑殿顶。左右次间各出60度斜拱硕大华丽,殿内用四根金柱支撑梁架,是典型的辽金式建筑实例。殿内供奉华严三圣,故殿名为 “三圣殿”。殿内西南角有一通大碑,高2. 56米,螭首龟趺,题名为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文为南宋名人朱弁撰书,是研究寺史的重要资料。大雄宝殿为辽建金修,大殿建在宽敞的月台上,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五脊顶。殿内空间宽敞,正面莲台上供奉彩塑五方佛。东西两壁前的砖台上是金代彩塑二十四诸天立像,神态装束各异,文的恬静秀雅; 武的威严慓悍。最为生动的是鬼子母神像,美丑对照,再联想起有关她的神话,更加令人兴味盎然。殿内还残存有部分清代壁画。大殿右前方的普贤阁为重檐九脊顶的楼阁建筑,二层三间,有平座、栏杆。对面文殊阁仅存遗址。善化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玄中寺   佛光寺 ☛
善化寺

善化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南门内。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原名开元寺。俗称南寺,五代后晋初改称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1128)至皇统三年(1143)重建。明宣德三年(1428)重修,改今名。正统十年(1445)曾为官吏习仪之所。明万历至清康乾时曾多次作局部修葺。寺坐北朝南,占地1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并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山门,又称天王殿,面阔5间,进深2间,单檐庑殿式,内有明塑四大天王像。三圣殿俗称过殿,面阔5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建于金天会年间。殿内有金塑立像3尊,中为释迦,右为普贤,左为文殊,统称华严三圣。殿内有金大定十六年(1176)《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石碑1通,碑文为南宋使金通问副使朱弁所撰,是研究寺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面阔7间,进深5间,单檐庑殿顶。殿前有月台,明建牌坊3间,钟鼓楼各1座。另外左有文殊阁遗址,右有普贤阁。大殿内佛坛中央有佛像5尊,端坐于莲台上,姿容凝重,衣纹流畅。像前侍立弟子、菩萨,左右两边分立二十四诸天。诸天两侧有六臂日宫天子和月宫天子,眉清目秀,铸工精巧,为金塑珍品。殿内西南两壁尚有佛传故事壁画。整个寺院建筑,布局合度,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辽金寺院。

☚ 华严寺   九龙壁 ☛

善化寺

唐代始建的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内南门里西侧,俗称南寺。唐开元年间建,时名“开元寺” 。五代后晋时改称大普恩寺。辽代经战火洗劫。金代自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1128年~1143年),用15年时间重修。明代又予修缮,明正统十年(1445年)改名 “善化寺” 。坐北向南,面积139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山门 寺内正门,又称天王殿,金代建。面阔5间,进深2间。殿内中间壁门,西次间左右分别塑天王像两尊,俗称四大金刚。四天王分执琵琶、宝剑、长蛇、宝塔,横眉怒目,姿态威严。
三圣殿 善化寺中殿,建于金代。面阔5间、进深4间。殿内中央塑 “华严三圣” 像(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文殊、右为普贤)。殿内还保存有金代两通碑碣,其中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的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为南宋通问副使朱弁所撰,碑文不仅是珍贵的文物资料,而且也是书法佳作。
大雄宝殿 善化寺内最大的殿堂,长40.7米、宽25.5米。殿内中央莲花台上塑5尊金身如来端坐佛。二十四天王塑像分列东西两侧的砖台上。这些立像高达2.5米左右,神情各异,形象生动,可以看出他们的年龄、性格,文臣还是武将。其中东侧的6臂 “日宫天子” 与西侧的“月宫天子” ,塑工更佳。北壁和南壁有佛传故事的壁画,给人印象极深。
普贤阁 位于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的西面,重檐九脊顶方形楼阁式建筑。
五龙壁 琉璃五龙壁,位于善化寺西院。原是大同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明代遗物,1980年迁于此处。壁长19.9米、高7米、厚1.48米。壁面上浮雕色彩艳丽的5条四爪金龙,上下翻腾,雕造技艺高超。善化寺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善化寺

具有典型辽金风格的佛教寺院。在今山西大同城内。因位于城南,俗称南寺。始建于唐,时名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毁于兵火,“楼阁飞为埃坌,堂殿聚为瓦砾,前者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金初天会六年(1128),由僧圆满积资重修,历时15年,恢复原貌。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更今名。寺院座北朝南,为中轴对称式,总体布局严谨,前有山门,两侧均有围廊,中是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西侧普贤阁独具风格,坐西向东,重檐九脊顶,高出院内其它建筑,细部结构与应县木塔相似,为辽代遗物,金贞元二年(1154)重修。寺院后部,于高大月台之上的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通长40.48米,宽31.42米,深18.77米,雄伟庄严,为木结构的佳作。内部制作精巧,彩画绚丽。内外檐突出的斗拱与单檐瓦脊、没有堆山等都充分显示了契丹建筑的特征。殿内现存辽、金塑像30余尊,性格鲜明。全局建筑布局层次分明,院落疏朗,为我国现存辽金佛教寺院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从该寺的布局平面、建筑结构与造型,再与大同其它辽代建筑相印证,可探求辽金两代建筑的嬗递变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善化寺

位于山西大同市。俗称南寺。始建于唐。现存庙宇落成于金皇统三年(1143), 由大雄宝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等组成。寺内塑像、壁画大多为辽、金、明的作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3:51